科研产出
组合填料对水质、罗非鱼生长及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合填料(全塑性夹片和维纶醛化丝)作为生物膜载体,以土著微生物为生物膜菌源,研究其对水质、罗非鱼生长及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填料可促进水体中NO_2~-、DO、IC含量显著升高,使水体中pH、NO_3~-含量显著下降,同时有使水体中NH_4~+、TOC含量下降的趋势;和对照组相比,组合填料组罗非鱼增重量显著升高,饵料系数显著降低,填料悬挂密度越高,增重效果越明显;组合填料能显著降低水体细菌数量,而对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组合填料明显提高了水体微生物对糖类、醇类、酯类的利用率,降低了水体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RDA分析表明,组合填料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DO、pH和硝酸盐是影响处理组和对照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显示组合填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水质,促进罗非鱼生长,降低水体细菌数量,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组合填料 罗非鱼 净化效果 微生物群落 碳代谢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亚湾是位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经济活动区域,渔业资源捕捞和航道运输等行为改变了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评估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需要计算该生态系统各功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研究通过Ecopath with Ecosim(EwE 6.4)软件,利用2012年大亚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将大亚湾生态系统划分为18个功能组和1个碎屑组,整体了解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总体特征和各食物网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营养级范围在1~3.29级之间。食物链通道主要有2条,一条为牧食食物链,另一条为碎屑食物链。大亚湾生态系统营养级转换效率较低,生态系统总转换效率仅为8%。大亚湾生态系统总流量为6 249.573 t·(km~2·年)~(-1),系统总生产量为2 827.584 t·(km~2·年)~(-1),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 468.36 t·(km~2·年)~(-1),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2.185,Finn循环指数(FCI)和平均能流路径(MPL)分别为4.8%和3.53,联结指数(CI)和系统杂食性指数(SOI)分别为0.324和0.174。综上,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单,稳定性较差,系统处于幼期阶段,亟须加强捕捞限制和资源环境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裂腹鱼耳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耳石碳(δ~(13)C)、氧(δ~(18)O)稳定同位素在淡水鱼类群体识别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组四川裂腹鱼为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进行碳、氧同位素测定,揭示耳石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探讨其与环境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龄四川裂腹鱼δ~(13)C和δ~(18)O值均与耳石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在微耳石和星耳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四川裂腹鱼微耳石δ~(13)C和δ~(18)O平均值分别为(-9.58±0.06)‰、(-8.33±0.17)‰,其在雌雄个体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耳石δ~(18)O和δ~(13)C的关联分析能有效区分四川裂腹鱼不同养殖年龄群体,可作为一种识别淡水鱼类养殖群体的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化学结构、药理性质和抗菌作用相似,均属于糖肽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超级细菌。临床上,药物治疗方案是依据血液中药物含量而确立的。另外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们的食用安全具有危害性,因此需要对农产品中药物残留进行监测,并建立高效的检测方法刻不容缓。本文对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了万古霉素在医疗卫生领域和动物源食品中不同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酶放大免疫法(enzyme-multiplied immunoassay technique,EMIT)、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荧光偏振免疫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等,详细介绍了上述方法的检测原理、研究现现状及实际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性能及应用效果
《渔业现代化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和池塘应用效果,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增氧性能的试验和不同水深对增氧性能影响的试验,并在池塘中进行应用效果的试验。结果显示:微孔曝气式增氧机具有比叶轮式增氧机等增氧机更强的增氧能力,但不同配置的机型,增氧能力随配套功率和曝气管长度的增加而增强,动力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增加曝气管布置深度可以提高增氧性能,安装深度从2 m增加到4 m,增氧能力增加285%,动力效率增加207%,与其它养殖池塘机械增氧设备相比,池塘水体越深,微孔曝气式增气机的增氧优势越明显。目前,池塘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配置方式不具优势,需要改进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酸诱导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油酸诱导时间及有效作用浓度的研究,建立油酸致建鲤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本研究以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的原代肝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加入不同浓度油酸(0、0.05、0.1、0.2、0.4、0.8 mmol/L)与肝细胞共培养24–48 h,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分别收集不同时段的肝细胞及上清液,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同时测定上清培养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MTT法测定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确定油酸最佳诱导浓度,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肪滴的形成情况。研究结果显示,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48 h,可以显著提高肝细胞内TG、TC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上清培养液中GOT、GPT、LDH、γ-GT的活性,显著降低上清培养液中SOD的活性,但与24 h相比有升高趋势,0.4 mmol/L油酸与肝细胞共培养24 h,光镜下可见细胞内有脂肪滴形成,以48 h最明显。综上所述,油酸浓度0.4 mmol/L、诱导时间48 h成功构建了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为研究鱼类脂肪肝类疾病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体宽、眼间距、眼径、吻长、尾柄高和尾柄长等12个性状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多元分析,以明确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斜带石斑鱼的各形态性状间相互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全长(x_4)、体高(x_5)、眼间距(x_7)、眼径(x_8)和尾柄高(x_(10))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全长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体高、眼间距、眼径和尾柄高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影响体质量;这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20,说明全长、体高、眼间距、眼径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回归分析建立了4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本研究可为斜带石斑鱼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RAS组)和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免疫性能及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RAS组中鱼体增重率(WGR)[(597.36±169.79)%]显著高于池塘组[(470.98±142.99)%](P<0.05),饲料转化率(FCR)[(1.17±0.02)%]却显著低于池塘养殖系统[(1.47±0.03)%](P<0.05)。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第4周时,RAS组中肠蛋白酶活性值[(1 387.56±278.43)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 129.99±382.67)μg/(g·min)](P<0.05);第8周时,肠脂肪酶活性[(18.11±4.28)μg/(g·min)]显著高于池塘组[(12.89±8.00)μg/(g·min)](P<0.05);(3)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测定了鱼体肝胰脏、头肾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SZ)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整体表现为RAS组免疫性能低于池塘组;(4)每周测定水体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示,RAS组氨态氮维持在0.0067~0.0212 mg/L,亚硝态氮含量为0.0027~0.0087 mg/L,均低于池塘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米肽功能饮料的研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推广大米肽的利用,开发新型大米肽产品,通过酶法制备大米抗氧化肽,并以其为主要功能因子,辅以蜂蜜、苹果酸、柠檬酸调节口感和味道,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明胶、黄原胶为复合稳定剂,研制一种口感好且稳定、澄清的营养保健型大米肽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大米肽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大米肽2%、蜂蜜9%、柠檬酸0.40%、苹果酸0.20%;另外,通过正交工艺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CMC-Na0.12%、琼脂0.08%、明胶0.12%。最佳工艺条件为,大米肽混合物在55℃,40 MPa条件下均质30min,而后经120℃,30 min的杀菌,所得产品色泽较好、口感柔和细腻,香味较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出膜后1–30 d(Day after hatching,DAH)仔鱼的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29–32℃、盐度25–28、溶氧4.80–5.5 mg/L、p H 8.0–8.3条件下,1 DAH仔鱼消化管尚未分化,由紧贴腹壁和卵黄囊的肠管组成。卵黄囊在3 DAH时完全吸收完毕,仔鱼开口摄食,消化管也与外界相通,此后逐渐分化出食道、胃部和肠道,一定程度上能自主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自身生长,逐渐从内源性营养期过渡为外源性营养期。15 DAH时出现幽门盲囊和胃腺,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成分进一步发育完善,消化能力显著提高,30 DAH仔鱼消化道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肝脏和胰腺分别在2 DAH和5 DAH时分化,随着仔鱼的生长而快速发育,至30 DAH时具备与成体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表现为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且逐渐发育成熟的特点。本研究根据四指马鲅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讨论了育苗过程中的三大危险期并提出应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