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短期饥饿对草鱼肌肉质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短期(15 d)饥饿对草鱼肌肉常规营养组成及质构参数的影响,为养殖生产实践中草鱼品质改善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资料。选取达到上市规格的普通草鱼和普通草鱼连续饥饿15 d的瘦身草鱼各10尾,分别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理化参数、脂肪酸组成、肌纤维直径和主要质构指标。并根据短期饥饿后草鱼情况延长饥饿时间到50 d测定营养组成和质构参数。结果显示:短期饥饿(15 d)后,草鱼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下降,灰分p H和电导率显著上升,短期饥饿使PUFA(碳二十烷酸)的含量显著增加。短期饥饿(15 d)后,对鲜味有影响的特征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上升,而对甘味有影响的特征性氨基酸(丙氨酸和甘氨酸)下降。草鱼饥饿50 d的补充数据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其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硬度、咀嚼性、胶着性相比饥饿15 d的草鱼均显著升高,但硬度和胶着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咀嚼性与对照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从草鱼肌肉脂肪含量、硬度、胶着性及咀嚼性等常规营养及质构指标综合考虑,如果以降低肌肉脂肪含量为饥饿处理的目标之一,由于短期饥饿(15 d)并不能有效降低草鱼肌肉脂肪含量,饥饿处理50 d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按季度对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0种,其中硅藻门106种、甲藻门19种、金藻门2种、蓝藻门2种和绿藻门1种。浮游植物各站位的丰度为1.50×10~6~797.18×10~6个·m~(-3),均值为122.91×10~6个·m~(-3),且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呈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特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7~4.00,均值为2.6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该海域浮游植物依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可划分为10 m以浅和10~20 m水深的2个类群(P=0.001)。冗余分析表明,4个季度中,所调查的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57.51%~72.65%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变化;水深、水温、溶解氧(DO)和磷酸盐浓度是影响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各因子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生长抑素研究进展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 2017
摘要:生长抑素属于多基因家族,是一类在各组织中广泛存在的多功能肽。鱼类中含有多个生长抑素基因,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生长抑素多肽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组复制现象,导致生长抑素受体有着多种亚型。目前已在鱼类中分离克隆得到6种生长抑素基因和4种生长抑素受体基因。不同亚型的生长抑素结合不同的受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介导发挥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发育、代谢、生殖和免疫调节,因此在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调控其生殖发育方面以及对消化道出血、神经性肿瘤等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有重大作用。对鱼类生长抑素的多基因表达及受体、生物学功能以及发挥功能时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水河岩滩水库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梯级开发下渔业资源变化情况,2015年9月采用分裂波束鱼探仪EY60(120 kHz,250 W)对红水河岩滩水库库区及上游江段鱼类资源进行声学调查,并结合渔获物统计和地理统计分析对鱼类时空分布进行分析,评估鱼类资源量。结果显示整个调查区域的鱼类资源密度为(0.53±2.11)尾·m~(-2)(±SD),从水坝上游至库区呈增长趋势,鱼类资源密度水平分布与水深无显著相关关系。垂直分布方面,鱼类主要分布在30 m以内水层;不同大小个体对水深有一定的选择性,小个体鱼类(<10 cm)约86.2%分布在30 m水层之内;大个体(>30 cm)有44.7%分布在40 m以下水层。基于鱼类分布GIS建模,估算调查区域鱼类资源量为6.57×10~7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成熟子二代大鲵亲体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分析
《水产养殖 》 2017
摘要:为性成熟子二代大鲵亲体的人工繁育选苗提供科学指导,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和广东大有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自繁123尾性成熟子二代亲体的体质量和全长进行实际测量,利用matlab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建模分析。结构表明,性成熟子二代体质量和全长直接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子二代养殖大鲵亲体的体质量和全长直接的主要关系可以用幂函数:y=0.00001129x~(3.312)和三次曲线:y=39400-136.2x+0.1521x~2-0.00004544x~3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皮行业标准的修订内容解读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7
摘要:虾皮是由毛虾制得的传统干制水产品,为规范虾皮产品质量,农业部曾于2000年发布行业标准SC/T 3205—2000《虾皮》。随着虾皮加工业的不断发展,SC/T 3205—2000《虾皮》规定的部分指标已不符合产业实际,为有效规范虾皮产品的生产和保障产品质量,2014年农业部下达任务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虾皮标准的修订工作。2016年12月20日农业部发布了新标准SC/T 3205—2016《虾皮》,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本研究在介绍新标准SC/T 3205—2016《虾皮》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分、盐分和水产夹杂物等主要技术指标的确立依据,讨论了水分、盐分、水产夹杂物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对虾皮品质变化的影响,还对比了标准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内容。本研究将为质量监管部门和虾皮生产企业正确理解和执行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虾皮 标准修订 水分 盐分 总挥发性盐基氮 水产夹杂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糖源对达氏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预糊化玉米淀粉)、蔗糖、葡萄糖为糖源,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喂养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68.05 g±1.63 g)8周,研究饲料中糖源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组实验鱼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最高。不同糖源对达氏鲟肥满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影响显著(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的为葡萄糖组,最低的为小麦淀粉组。小麦淀粉组全鱼、肌肉和肝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葡萄糖组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全鱼和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α-淀粉组肝糖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α-淀粉组和葡萄糖组肌糖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和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和肌体和血液中糖水平呈正相关。不同糖源对达氏鲟消化道消化酶和肝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肝己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作为糖源更有利于达氏鲟幼鱼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强壮滨箭虫种群数量及个体大小季节分布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12月和翌年1—2月冰期除外)在渤海莱州湾逐月采集的数据资料,分析莱州湾强壮滨箭虫丰度空间分布和体长的季节变化,估算其生产力和摄食率,以掌握其种群动态特征,为评价该种在莱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中地位提供参数和依据。结果显示:强壮滨箭虫丰度和生物量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最高峰出现于5月,次高峰出现于8—9月;4 mm和15 mm体长的个体分别是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生产力估值为0.25 mg C m~(-3)d~(-1),摄食率估值为0.88 mg C m~(-3)d~(-1)。种群月均体长以3—4月最高(>10 mm)、5月和11月最低(<5 mm);月均体长与月表层水温、盐度呈负相关。春季5月、夏季7—8月和秋季10—11月中,小型个体丰度所占的比例较高,应为种群数量增长期。各月的体长频数分布可分辨出平均体长<5mm(Cohort Ⅰ)、介于5—10 mm(Cohort Ⅱ)和>10 mm(Cohort Ⅲ)的3个同生群。Cohort Ⅲ和Cohort I高丰度区的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介于15—17℃和29—32。Cohort Ⅲ基本不出现于水温大于24℃的站位,其丰度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Cohort Ⅰ基本不出现于水温低于11℃的站位,其丰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Cohort Ⅱ高丰度区的表层水温和盐度为26—27℃和30—32。由上推测强壮滨箭虫发生明显体型更替的水温阈值应不超过15—1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鱼—鳙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在我国,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品种总产量的80%,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材。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俗称青鲩、青头、乌青等,属肉食性鱼类,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主要养殖地区在湖北、江苏、浙江等地,以池塘养殖为主。青鱼个体大、肉质嫩、刺大而少、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因此养殖面积也在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酶解法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复合酶解法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苯酚-浓硫酸显色法测定黄精多糖质量浓度,以黄精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对复合酶种类和配比进行筛选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酶解温度、pH、料液比、加酶量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酶提取优于单酶提取和普通水提。酶用量配比为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3∶7。酶解最佳条件为:pH值5.0,酶解温度50℃,料液比(g/mL)1∶20,加酶量1.5 g/dL,即纤维素酶0.45 g/dL,木瓜蛋白酶1.05 g/dL,酶解2 h后,沸水浸提2 h。在此工艺条件下,黄精多糖提取率可达21.55%,是普通水提法得率的2.75倍,比单酶水解高出12.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