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1株产脂肽类抗生素芽孢杆菌的鉴定及脂肽类抗生素相关基因克隆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禾谷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7F1。以菌株7F1基因组总DNA为模板,通过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7F1为多粘类芽孢杆菌。本实验对该菌种产拮抗物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特异性引物对7F1中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拮抗物在40~90℃保持较高的活性;在蛋白酶K、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显著下降;在pH 3.0~10.0具有抑菌活性;使用已报道的脂肽类抗生素基因片段设计的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从该菌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了3种bamC、eriSa、ituC脂肽类抗生素合成酶基因。此研究结果对脂肽类抗生素进一步的分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脂肽类抗生素 芽孢杆菌 鉴定 抑菌活性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茎腐病种质筛选及鉴定新方法的建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针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腐病抗病新种质,建立可区分小麦其他茎基部病害的茎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本文采用室内苗期鉴定方法对主要来自黄淮麦区的108份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茎腐病抗性评价,对其中45份小麦材料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基部茎秆的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并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进行相关分析。共筛选到中抗茎腐病材料22份,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与其茎腐病平均病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小麦基部茎秆禾谷镰刀菌DNA含量可以作为小麦茎腐病抗性的重要参考。抗病新种质的筛选和荧光定量PCR抗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将为今后黄淮麦区小麦抗茎腐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麦 茎腐病 种质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新品种苏豇3号

农村百事通 2016

摘要:苏豇3号是以早熟、适应性广的早豇1号为母本,抗病性强的镇豇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连续8代的系统选育而成的豇豆新品种,适合在江苏省春、秋季种植。2015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苏豇3号植株蔓生,主蔓长约3.0米,节间长约19.4厘米,主茎一次分枝5~6个。叶片绿色,叶片最大长12.1厘米、宽7.6厘米。始花节位3~5节,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南极磷虾中的油脂,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磷虾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添加抗氧化剂对磷虾油氧化稳定性及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olch法提取南极磷虾冷冻干燥粉末,总脂肪得率为(21.08±0.52)%。通过GC-MS分析甲酯化磷虾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23个组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63.89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25.739%、占不饱和脂肪酸的40.28%,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十四碳酸、十六碳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在磷虾油储藏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可显著提高稳定性、延长货架期,0.015%维生素E与0.005%柠檬酸增效剂协同作用可延长货架期至12.21个月,抗氧化效果优于合成的抗氧化剂。

关键词: 磷虾油 脂肪酸 抗氧化剂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淮香粳1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16

摘要:淮香粳15号是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水稻新品种淮香粳15号的生产特性,利用2011、2012年江苏省水稻晚粳迟播区域试验资料,通过t检验、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等方法,分别对淮香粳15号及对照品种(南粳44、武运粳2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淮香粳1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明显地优于对照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高产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关键词: 水稻品种 淮香粳15号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CHS和STS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鉴定和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查尔酮合成酶(CHS,chalcone synthase)是植物体类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第1个关键酶和限速酶,它能够催化丙二酰-Co A和对香豆酸-Co A合成柚皮素查尔酮。二苯乙烯合成酶(STS,stilbene synthase)是芪类化合物合成路径的关键酶,与查尔酮合成酶有共同的作用底物,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为更好地了解葡萄中CHS和STS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获得葡萄(Vitis vinifera L.)基因组数据库中的CHS和STS基因,通过分析其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和保守基序,发现葡萄基因组可能含有33个STS基因,9个CHS基因,这些基因集中分布在6条葡萄染色体上,部分家族基因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葡萄CHS和STS基因家族蛋白长度、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非常保守,具有很近的进化关系。葡萄芯片数据结果表明,葡萄CHS和STS基因在葡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果皮和果肉中均有表达,尤其葡萄CHS GroupsⅢ亚家族基因在葡萄果皮中大量表达。葡萄STS基因家族在果实中的表达量较低,部分探针在葡萄果实成熟期的果皮中表达量急剧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葡萄CHS和STS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 CHS STS 果实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农业展望 2016

摘要:甘薯的产后加工直接关系到其生产效益与综合利用价值的实现。中国甘薯加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阶段。全面分析了中国甘薯加工的市场需求、甘薯加工企业、甘薯产区与加工产业区域分布、产业结构等,阐述了甘薯淀粉加工产业、甘薯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和甘薯乙醇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予以了展望。

关键词: 甘薯 甘薯加工产业 现状 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t Cry1类毒素共性结构域的分析、表达及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定位Bt Cry1类毒素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F的共性结构域,克隆并表达共性结构域蛋白,为筛选Bt毒素广谱抗体及建立广谱检测方法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模拟技术,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分别对5种Cry1类毒素进行三维建模,并结合Ramachandran plot、ERRAT和Verify3D方法评价模型构象的合理性。通过分析比对5种Cry1类毒素的三维结构,确定DomainⅠ区域作为5种Cry1毒素的共性结构域。以含Cry1Ac基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库斯塔克亚种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共性结构域DomainⅠ基因,将其经NcoⅠ和NotⅠ双酶切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6b(+),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DomainⅠ。重组质粒经菌液PCR、双酶切以及测序鉴定验证正确后,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终浓度为1 mmol·L~(-1)的IPTG在20℃下诱导表达16h后检测共性结构域蛋白的表达情况。离心收集诱导表达的大肠杆菌菌液,进行超声波破碎处理,收集上清及沉淀,采用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His-Trap HP镍亲和柱纯化上清中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和ELISA试验验证纯化的共性结构域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基于氨基酸序列及三维空间比对分析,发现5种Cry1类毒素的DomainⅠ的序列一致性最高,而且它们的DomainⅠ三维结构几乎完全重合,确定DomainⅠ区域作为5种Cry1毒素的共性结构域,通过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DomainⅠ,经IPTG诱导表达、His-Trap HP镍亲和柱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DomainⅠ共性结构域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表达的共性结构域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4 kD,且能与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ELISA试验证实共性结构域蛋白与5种Cry1类毒素特异性抗体均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共性结构域蛋白具有和完整的Cry蛋白存在多个潜在抗原表位位点的特征,抗原表位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4%和63.6%,表明共性结构域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基于分子模拟与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定位及表达纯化获得共性结构域蛋白,为下一步利用共性结构域为靶标分子制备广谱特异性识别Cry1类毒素抗体打下基础。

关键词: Bt Cry1类毒素 共性结构域 原核表达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油酸氧化产物——白细胞毒素和白细胞毒素二醇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Ltx)和白细胞毒素二醇(leukotoxin diol,Ltxd)是亚油酸的氧化产物,研究表明,Ltx和Ltxd具有细胞毒性,与哺乳动物多种疾病相关,而外源性Ltx和Ltxd的摄入可以引起哺乳动物内分泌紊乱。本文系统综述Ltx和Ltxd的发现、形成机理、病理和生理学意义、毒性作用以及检测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亚油酸 脂质氧化 白细胞毒素 白细胞毒素二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加速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模拟3个小麦品种种子的自然老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发芽率、硬度、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等指标都呈整体下降趋势,种子老化对小麦形态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麦种子活力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活力与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硬度等指标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人工加速老化 小麦 种子活力 品质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