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刁柏的花药培养与植株再生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报道了石刁柏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时期采集的花药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1)品种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明显(其中以M·W500最高,达30.5%,UC157最低,仅7.0%);2)适宜的花药采集期为5月中、下旬;3)在NAA:BA为1∶1配比的培养基上能获11.0%的再生植株和14.8%的绿芽;4)已分化的绿芽转入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0.1mg/LNAA的培养基有助于根的分化和生长。
关键词: 石刁柏;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


洁净小包装蔬菜上超市
《上海农业科技 》 199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全市蔬菜年需求总量达120万吨,日均供应量要保持3000吨左右。以往蔬菜常以统货毛菜形式上市,弊端诸多:首先蔬菜质量差,大小参差不齐,新鲜度不佳,黄叶、烂菜皮、菜根、泥土混杂;其次损耗很大,未经保鲜和包装的统货毛菜,经运输、批发、销售等环节,失水和烂耗等


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严重为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它在上海地区引起蔬菜,尤其茄果类蔬菜苗期的严重死亡,一般死亡率为15%—20%,严重者达70%以上。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该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并已筛选到对该菌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诸如: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harzianum、Laetisaria arvalis等。作者初步研究了土壤中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香菇杂种优势表达的生理途径
《食用菌学报 》 1994
摘要:F_1和F_5两个杂交种的绝对生物学效率均高于两个亲本,超出幅度为29%~52%;在基物失重与呼吸消耗中,两个杂交种基本相同,处于两个亲本之间,并表现出两个性状均接近于双亲中最优亲本的趋势;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能力中,两个杂交种表现出双亲互补的特征;在营养生长阶段,两个杂交种利用培养基中非木质纤维素的趋势较强;在生殖生长阶段,则具有比亲本更强的利用培养基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笔者提出把有效生物转化率作为衡量香菇杂种优势的一个生理指标。


猪垂体POLY(A)~+RNA的制备及其体外翻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4
摘要:该文用LICL沉淀法提取了猪垂体总RNA,经.OLIGO(DT)-CELLULOSE柱亲和层析,分离纯化了猪垂体POLY(A)+RNA.用自制的兔网织红细胞体外翻译体系鉴定,表明该POLY/(A)+RNA具有较高的翻译活性.SDS-PAOE,放射自显影分析翻译产物提示,在制各的猪垂体POLY(A)+RNA中,编码猪生长激素前体的MRNA占有较高的比例.
关键词: POLY(A)+RNA 体外翻译 猪生长激素前体


“复关”后保护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1994
摘要:“复关”后保护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干经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情报所201106)当代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相互关联的主要方式,越来越明显地具有集团比的特征。各国在寻求经济与贸易合作的过程中,依据区域及其他共同特征,形成了多...


嘉定白蒜的高产优质栽培
《上海蔬菜 》 1994
摘要:上海嘉定白蒜是一个优良的高产栽培种,皮白、味辣、肉脆、瓣大、休眠期长、耐贮藏。在日本、东南亚已享有盛名,外销已有70—80年的历史,栽培面积近5万亩。70年代后,嘉定白蒜生长势变弱,病毒病严重。种性退化,蒜头变小,裂蒜、马尾蒜时有发现,严重影响了出口。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大蒜低产、劣质的原因及其对策。


RFLP在鳞翅目蛹虫草菌鉴别中的应用
《食用菌学报 》 1994
摘要:本文应用RFLP技术鉴别两未知菌株S1001和S1002是否系鳞翅目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caris)。试验以ITSl,TTS4为引物,PCR扩增rDNA的5.8S+ITS区段,扩增产物纯化后用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获得DNA的RFLP图谱,并同ATCC模式菌株的RFLP图谱相比较。结果表明:三个作为对照的ATC菌株具相同的RFLP图谱,而两待鉴定菌株之间存在差异,且明显不同于ATCC模式菌株,从而证明,两待鉴菌株与ATCC菌株之间在rDNA区域具有明显的结构差异,故推断两待鉴定菌株不隶属于鳞翅目蛹虫草菌。


优质小麦新品系“轮回116”的选育
《上海农业科技 》 1994
摘要:小麦是本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往栽培面积维持在11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在250kg/亩上下。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小麦的生产已开始从单纯地追求产量提高,向着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方向发展。由于当前尚缺乏适宜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不得不以引入“扬麦4号、扬麦5号”等品种当家。这些品种虽有较高稳定的产量,但就其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而言表现不佳。为此在本市范围出现本地产的小麦库存积压


黄瓜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抗枯萎病的关系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后,黄瓜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较小,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较大。叶片一旦出现萎蔫病症,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上升。未接种的黄瓜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接种后苗期枯萎病抗性之间具高度相关性,与苗期枯萎病病情指数间相关系数r=0.949,由于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因此可用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预测黄瓜品种抗枯萎病性。
关键词: 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枯萎病;病情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