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核桃油脂凝胶制备工艺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核桃油中含有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有降低血脂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作用,但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而油脂凝胶可以预防其氧化。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凝胶剂,以山核桃油为载体油,制备山核桃油脂凝胶,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山核桃油脂凝胶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山核桃油脂凝胶的影响大小为凝胶剂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当凝胶剂添加量为12%,加热时间为30 min,加热温度为80℃时的工艺条件相对较好。所有工艺条件制备的油脂凝胶其过氧化值均符合GB 15196—2015中的规定。


经营村庄:村社集体的经营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的案例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乡村善治话语下,经营村庄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内涵引起更多探讨,村社集体作为经营村庄的主体,具有动员、组织和资源调度优势。通过剖析浙江省10个村庄的经营情况,根据村社集体的相对控制程度,提出经营村庄的两大类型,即集体经营型和村企合作经营型。其中,集体经营型一直是经营村庄的主体,村企合作经营型具有加速推进之势。经综合分析提出3点启示:一是进村企业应尽量将村社集体作为"代理人"以降低关系成本;二是村社集体需促进实现乡村治理与经营村庄双轮驱动;三是经营村庄要统筹规划激活乡村资源要素。


水分管理对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水稻全生育期湿润灌溉(CK)、全生育期淹水(T1)、拔节期(T2)、孕穗期(T3)、抽穗扬花期(T4)、灌浆乳熟期(T5)、蜡熟期(T6)开始淹水7个处理,对水稻不同器官镉积累差异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根际土壤溶液水溶性镉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水溶性C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淹水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还原性增强,淹水时间越长氧化还原电位越低,其中T1处理最低可降至-159.78 mV,淹水后根际土壤溶液中水溶性Cd也迅速下降,T3处理下降最多,为75.0%。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糙米含镉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GB2762—2017)。与CK相比,T1处理降低稻米含镉量达76.9%,而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减产19.2%;T6处理明显抑制镉从水稻根系向地上部分转移,增加根系镉质量占比15.2%;T6处理降低水稻茎秆的镉积累,降低茎秆镉质量占比13.0%;淹水通过抑制镉从水稻叶片向谷物的转移来降低稻米镉积累,与CK相比,T5处理叶片镉质量占比增加5.0%,T3处理谷物镉质量占比降低4.3%。【结论】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稻米含镉量和田间农事操作习惯,镉轻度污染稻田推荐的水分调控方式为抽穗扬花期淹水至收获前1周。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水稻生育期 镉 氧化还原电位 根际 水溶性Cd


菌藻共生系统在生猪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生猪养殖污水中污染物负荷高,处理难度大,对环境造成潜在风险.菌藻共生系统是微藻与细菌的共生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研究,可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菌藻共生系统对生猪养殖污水中氮、磷和重金属等的处理效果展开综述,深入介绍藻菌间在氮磷营养元素利用等方面的互作机制,并对可能影响处理生猪养殖污水效果的因素和相关光反应器装置进行分析汇总,为菌藻共生系统在生猪养殖污水处置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弓形虫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的来源概述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严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弓形虫通过独特的代谢途径从宿主细胞获得营养物质进而满足其在细胞内增殖及存活。虫体自身的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途径对于其正常生长至关重要,糖酵解关键酶被抑制可促进缓殖子的形成,明确糖酵解及营养物质存储在缓殖子阶段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包囊形成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弓形虫嘧啶从头合成途径及生物素合成途径对于虫体存活同样不可或缺,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认识并了解弓形虫的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的摄取方式对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g10evo-epsps的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耐除草剂基因g10evo-epsps在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研发中常常被用作目标性状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因此可作为转基因成分检测的重要筛查基因,但目前缺少相应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g10evo-epsps基因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方法,从而为转基因大豆的监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体系。本研究基于转基因大豆中的g10evo-epsps基因序列设计了q PCR检测引物和探针,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性进行了实验室内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g10evo-epspsq 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ZUTS-33中的g10evo-epsps目的基因;标准曲线分析表明,3次重复试验的扩增效率在90%以上,R2均大于0.99;方法的检测限(LOD)为不高于8拷贝,定量限(LOQ)推测为16拷贝;对含量为4.5%、2%、0.5%、0.09%和0.045%的转基因大豆ZUTS-33基因组DNA进行准确度分析,发现该方法测定的平均值和预期值之间的偏差为0.00%~11.11%,3次重复试验的RSDr为2.30%~17.1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g10evo-epsps q PCR检测方法能够满足转基因大豆筛查检测的要求,为转基因大豆监管和标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成分检测 耐除草剂基因g10evo-epsps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彩色油菜花瓣色素成分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彩色油菜花瓣色素成分和色素呈色机制,提高彩色油菜育种效率,本研究比较了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4种色系共10种彩色油菜花瓣色素代谢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并采用液质联用仪(HPLC-MS/MS)分析红色、橙色和黄色油菜花瓣中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对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和编码关键酶活性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色系油菜花瓣积累了大量酚类和类黄酮化合物。红色系和橙色系油菜花瓣中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和花色苷;黄色系油菜花瓣中不含原花青素,但含花色苷;白色系油菜花瓣既不合成原花青素,也不合成花色苷。红色和橙色油菜花瓣中的花色苷主要成分是矢车菊素和芍药素。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油菜花瓣中均含有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且4种花色花瓣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均高于胡萝卜素。红色、橙色和黄色油菜花瓣的番茄红素含量仅为对应花色花瓣花青素的0.25%、0.15%、0.02%。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花青素在不同色系油菜花瓣中积累差异的基因为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DF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ANS),在红色、橙色和橙黄色花瓣中DFR和ANS的表达量分别为黄色花瓣的100倍和1 000倍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彩色油菜DFR和ANS基因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高度正相关性。但是,DFR和ANS活性在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油菜花瓣中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为彩色油菜进行基因操纵中靶基因的选择和合理的育种线路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候选基因的挖掘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是严重影响大白菜商品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本研究以抗大白菜叶柄黑点症品系(韩春娃C8-1)和感叶柄黑点症品系(韩春娃-4-2-3-4)为亲本,构建F2群体,通过高N水平水培处理,筛选出高抗叶柄黑点症和高感叶柄黑点症的植株各20株,构建两个极端性状混池DNA文库,通过BSA-Seq技术,对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对于502 662个高质量的SNP位点和173 111个高质量的In Del位点,利用ED和Index方法对这些SNP和InDel位点分别进行关联分析,取所有结果的交集,得到1个包含295个编码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的候选区域,与叶柄黑点数性状紧密关联;对这295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NR、Swiss-Prot、GO、KEGG和COG数据库共注释到292个基因,其中存在133个非同义突变基因,30个移码突变的基因。候选区域内编码基因的深度注释有助于功能基因的进一步分离,为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对幼龄番鸭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后对幼龄番鸭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平均体重(47.3±3.9)g的番鸭160只,随机分对照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8个重复。丁酸梭菌组灌服1 mL丁酸梭菌菌液(≥2×109CFU/mL),对照组灌服1mL生理盐水,连续灌服3d。分别于第7、10和14日龄采集回肠及盲肠组织,用于肠道形态及Claudin1、Claudin2、ZO-1和ZO-2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番鸭体重在第7和10日龄呈升高的趋势(P>0.05);第7和10日龄丁酸梭菌组番鸭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增加,而第7日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第7日龄丁酸梭菌组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上调111%、Claudin2上调111%、ZO-1上调132%、ZO-2上调143%;第10日龄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上调111%、Claudin2上调243%、ZO-2上调108%;而盲肠的紧密连接蛋在第7日龄丁酸梭菌组Claudin2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调65%;第10和14日龄Claudin2分别上调46%和131%。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龄番鸭的体重,有效改善番鸭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提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螺旋带状整地装置功耗分析与试验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螺旋带状整地装置可解决传统全幅旋耕整地能耗高、土壤扰动大等问题,为探明螺旋带状整地装置工作参数对作业功耗影响规律,基于土壤强度破坏机理,建立螺旋带状整地装置切土、抛土功耗模型,得到螺旋带状整地装置作业功耗与结构参数、工作参数、土壤物理及力学性质函数关系.依据东北土壤物理和力学性质建立土壤离散元仿真模型,运用EDEM仿真试验,以入土角度、作业速度、螺旋叶片转速为试验因素,以作业功耗为试验指标,作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得到影响螺旋带状整地装置作业功耗因素顺序为作业速度>螺旋叶片转速>入土角度;利用土槽试验台测定螺旋带状整地装置不同工况下作业功耗,并与离散元仿真值作对比,得出仿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值为8.34%,说明该离散元仿真模型可较准确反映螺旋带状带状整地装置作业功耗.研究可为螺旋带状整地装置结构优化、动力合理配套和功耗特性研究等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