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连作年限对打瓜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重茬连作对打瓜植株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在农十师183团连作1、2、3、4和5年的田块为5个连作处理,以连作1年为对照,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对打瓜主蔓长、主茎节数、子蔓数等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打瓜农艺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打瓜连作年限与打瓜主蔓长及打瓜节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连作年限与打瓜子蔓数也呈负相关,连作前3年对打瓜子蔓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样随着打瓜连作年限的延长,打瓜瓜数总体仍呈递减趋势,减少幅度较为平缓,仅在连作3年后递减达到最高峰,其它连作年限之间减少相差不大;而连作年限对于打瓜坐瓜节位没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遗传距离与纤维品质性状中亲优势及F_1、F_2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9个陆地棉品种(系)表型性状及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分析,依据遗传距离大小在不同类群中选择了8个遗传背景差异不同的陆地棉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了28个组合,开展了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F1、F2表现及其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杂种F1、F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及其中亲优势均与表型及SSR标记遗传距离正相关,其中杂种F1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2种遗传距离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断裂比强度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达显著水平;伸长率的杂种F1、F2表现及其中亲优势均与表型及SSR标记遗传距离负相关,其中杂种F1伸长率与SSR标记遗传距离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与遗传距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纤维品质性状,均与对应遗传距离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拟合的曲线模型。这些显著或极显著的纤维品质性状,可在育种实践中为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棉纤维品质提供参考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黄萎病疑似病田的卫星遥感监测——以TM卫星影像为例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TM卫星影像最佳时相(单一时相)对黄萎病疑似病害棉田诊断和分类的技术与方法,为棉花生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对促进棉田均衡增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试验区多时相卫星影像及准同步地面调查数据,从中优选病害棉田卫星影像诊断的最佳波段和时相,对黄萎病疑似病害棉田分类并地面验证。结果表明,棉花的关键生育期,健康与病害棉田在TM影像上明显不同,由此建立病害棉田解译标志是可行的,TM4波段可作为病害棉田卫星监测的最佳波段,棉花盛铃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可作为黄萎病卫星监测的最佳时相。基于上述分析,在病害发生的最佳时相,利用平行六面体监督分类方法将示范区黄萎病疑似病害棉田划分为健康、轻病和重病棉田,其中2年病害棉田的面积分别占29%和23%。2年黄萎病疑似病害棉田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85%。进一步制作的棉花病田专题图也很好地反映了棉田内部的病害情况。因此,可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棉花黄萎病疑似病田的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健康犊牛直肠细菌的多样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健康犊牛直肠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通过建立直肠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sp I和Hha I对阳性克隆的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通过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绘制进化树,确定健康犊牛直肠菌群的组成。【结果】克隆阳性率达96.45%(488/506),Msp I得到64种分类操作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Hha I得到45种OTU,综合获得143种OTU。测序比对表明健康犊牛直肠优势菌群分属梭菌属(13%)、双歧杆菌属(8%)、拟杆菌属(3%)、真杆菌属(3%)、乳杆菌属(2%)、普氏菌属(2%)、埃希菌属(4%)、巨型球菌属(5%)和不可培养菌(8%)。【结论】健康犊牛直肠菌群复杂多样,且多为专性厌氧菌,以梭菌属、双歧杆菌属和巨型球菌属为主要类群。此外,巨型球菌属在1~2周龄犊牛直肠中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 犊牛直肠 多样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6S rRNA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PRNP多态性及其对产羔数影响和抗痒病风险评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湖羊的抗痒病选育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对120只湖羊PRNP编码区136位、154位和171位密码子多样性进行检测,分析PRNP多样性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并对湖羊痒病易感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湖羊中发现了之前研究报道的3个位点所有突变,其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A136(94.2%),R154(99.2%)和Q171(62.9%)。在检测的8种单倍型中,ARQ(56.6%)和ARR(21.3%)为主要单倍型。本研究还在湖羊中发现新的单倍型TRK(HM639758),但比例仅为0.4%。群体中ARQ/ARQ(29.2%)和ARR/ARQ(27.5%)为优势基因型,而抗病性基因型ARR/ARR仅占4.2%,未发现VRQ/VRQ基因型。湖羊主要隶属于抗病力较高的R1-2级(35.0%)和R3级(47.5%),推测湖羊对痒病具有中低度易感风险。PRNP不同基因型的选育对产羔数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及其在朊病毒蛋白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2 CSCD
摘要: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其检测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该文从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和检测应用方面对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这种朊病毒蛋白新型检测技术做了介绍,旨在为朊病毒蛋白的检测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朊病毒蛋白(PrP) PrPC PrPSc 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