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渍化土壤施用有机物-脱硫石膏改良剂效果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盐渍化园田土壤上施用有机物与脱硫石膏混合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白菜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改良剂的2种配方(成分比例不同)、3个施用量,以不施改良剂处理为对照,7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脱硫石膏混合改良剂Ⅲ、Ⅳ可降低土壤容重最多为10.34%,11.30%;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最多达8.94%,9.84%。0-5 cm土壤全盐量由0.72%降至0.26%~0.46%;5-20 cm土壤全盐量由0.32%降至0.14%~0.19%。改良剂2种配方的不同施用量与对照相比,土壤ESP、pH、土壤交换性Na+和土壤Cl-占阴离子总量分别下降了2.59%~16.28%,0.12~0.19,2.87%~24.53%和9.26%~213.05%。增加土壤SO42-和Ca2+最多达137.45%和228.24%。与对照相比,白菜增产10.19%~30.99%。施用有机物-脱硫石膏混合改良剂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同时也为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腐殖酸及Ca,S等营养物质。
关键词: 脱硫石膏 有机物 改良剂 盐渍土 土壤理化性质 白菜产量


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降盐防碱的效果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脱硫石膏为主要材料添加天然有机类物质制成的土壤改良剂,在碱性淡水淋盐过程中应用达到盐渍化土壤迅速脱盐防止碱化的效果。盆栽试验采取3因素3水平组合设计,2种质地土壤,3个灌水量,3个改良剂施用量,3次重复,以不施改良处理为对照,试验作物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傲绿101"。结果表明:灌水淋洗可以使盐渍化土壤迅速脱盐,灌水量525m3·hm-2、750m3·hm-22种质地土壤全盐量分别由0.34%和0.54%下降至0.15%~0.30%和0.16%~0.38%。施用改良剂能够改变土壤盐分组成,降低土壤碱化度,与对照相比,土壤ESP和交换性Na+分别下降25.02%~64.86%和23.95%~57.83%。土壤HCO3-、Cl-与改良剂施用量呈负相关,土壤SO42-、Ca2+与改良剂施用量呈正相关。综合结果分析,重壤质土壤灌水量525m3·hm-2与改良剂施用量1500kg·hm-2组合、灌水量750kg·hm-2与改良剂施用量1500kg·hm-2组合;中壤质土壤灌水量525m3·hm-2与改良剂施用量3000kg·hm-2组合为首选。
关键词: 重壤质盐渍土 中壤质盐渍土 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 碱性淡水 改良剂施用量 灌水量


小鼠视网膜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出生后的密度分析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鼠出生后视网膜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密度和空间分布的发育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不同天龄小鼠视网膜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并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鼠视网膜胆碱能无长突细胞的密度随天龄增长而降低,这个结果与通过眼球直径预测的变化一致.


西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雌性西瓜品系BG1和普通花性型品系ZY10为材料配制杂交组合,调查单株30节位内的雌花比率,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该组合的P1、P1、F1、F2、BC1P1和BC1P2等6个世代群体的雌花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瓜强雌性状遗传受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即B-1模型),主基因表现为隐性。第1和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3.46和5.17;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56和-11.20。主基因遗传率在BC1P1和F2世代中高达93.75%和94.32%,在BC1P2世代中较低,为60.91%。在该组合中不存在多基因的效应。


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瓜强雌性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强雌性系BG1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西瓜品系杂交、自交及回交,共获得5个F1群体、1个F2群体、1个回交群体BC1R34,以及1个回交转育品系(BC4S3)。5个F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正常花性型;经χ2测验F2分离群体中强雌性型与普通花性型的分离符合1∶3的分离比率;与普通花性型回交后代的BC1R34表现为普通花性型;回交转育得到的BC4S3品系表现为强雌性型,雌花率高达77.9%。试验结果表明,该强雌性状主要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但根据F2单株雌花率的分布情况,认为还可能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对两对近等基因系BG1和BG2及BC4S3和R34进行RAPD分析,共使用333条随机引物,经过进一步F2验证在强雌性系中获得一条稳定扩增的片段s1454-1100。


与黄瓜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 2009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黄瓜抗黑星病母本Q6和感黑星病父本F51及其F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和SSR技术建立了对黑星病的抗病组和感病组,SSR引物CSWCTT02D在抗感组间表现多态性,且呈共显性。经162个F2单株验证,在高抗单株和高感单株中分别仅扩增出246bp和256bp的特异片段,而在中间类型个体中同时扩增出了两个特异片段。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该标记与黄瓜黑星病抗病相关基因紧密连锁,距离为3.1cM。测序结果显示,两个片段的差异在于10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


不同条件对糙米发芽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安全食用的发芽糙米生产方法,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的发芽方法下,对不清洗和定时清洗的糙米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浸泡发芽法和密闭气相发芽法时,温度越高,发芽时间越长,细菌总数越多,定时清洗只能适当减少微生物的数量。如密闭气相发芽法,25℃、48h,不定时清洗的样品细菌总数达到2.43×108cfu/g,定时清洗的样品细菌总数为1.31×108cfu/g。而流动水相发芽法的样品细菌总数仅为6.5×103cfu/g,远低于其他两种发芽方法。因此,相对于传统发芽法,流动水相法是较为安全的发芽方法。


应用乙肝核心抗原增强肌肉抑制素免疫原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肌肉抑制素(Myostatin,MSTN)免疫原性,进行了乙肝核心抗原(HBcAg)作为分子佐剂可能性的研究。利用PCR方法获得了MSTN的C端片段,并分别在乙肝核心抗原的N端、C端及中间位点融合,构建了3个融合表达克隆:pET-30a-MSTN/HBcAg(N)、pET-30a-MSTN/HBcAg(C)和pET-30a-MSTN/HBcAg(M),转化大肠杆菌后IPTG诱导表达,然后利用Ni2+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应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免疫效果要显著优于MSTN(P<0.05);融合蛋白MSTN/HBcAg(M)的免疫效果最佳。乙肝核心抗原可以作为分子佐剂以增强肌肉抑制素免疫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