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倍性西瓜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模式的MSAP分析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不同倍性(2x、3x、4x)西瓜为试材,采用基于DNA甲基化敏感酶的扩增多态性分析(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探究西瓜同源多倍化过程中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特征。研究中选用23对选扩引物,共检测到1883个基因位点。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647、655和581;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181、150和159,相应的扩增总甲基化率分别为28.0%、22.9%和27.4%;全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121、80和82,相应的全甲基化率分别为18.7%、12.2%和14.1%。进一步对不同倍性西瓜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相比有超过半数的位点(54.4%)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与三倍体西瓜相比也有近一半的位点(45.4%)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化趋势都以四倍体西瓜甲基化程度升高为主;而三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相比,虽然也有41.6%的位点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改变,但变化趋势以三倍体西瓜甲基化程度降低略占优势;与之相似,三倍体西瓜与四倍体相比较,甲基化的变化趋势也是以三倍体西瓜甲基化程度降低为主。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倍性西瓜中DNA甲基化事件虽均有发生,但不论是从总甲基化率还是全甲基化率来看,DNA甲基化水平与倍性高低关系不大,三倍体西瓜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低甲基化水平特征。DNA甲基化模式的分析也表明,与二倍体及四倍体西瓜相比,三倍体西瓜DNA甲基化模式的调整主要以去甲基化为主。显示出三倍体西瓜基因组独特的DNA甲基化特征。本研究为进一步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西瓜的三倍体优势及西瓜同源多倍化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树叶中Na~+的积累与其耐盐能力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受体杨树品种‘107号’和转基因杨树‘18-1’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检测二者植株生长以及根、茎、叶中Na+和K+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在含100mmol·L-1NaCl的Hoagland营养液中,二者的生长速度都受到明显抑制,但后者的受抑程度较小;叶中Na+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9d后其叶中的Na+含量显著高于前者。在二者叶片枯萎程度相同的情况下,‘18-1’叶中的Na+含量是‘107号’的1.6倍左右。在4mol·L-1NaCl溶液中,它们的表皮细胞死亡率分别为42%和97%。说明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耐盐能力。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番茄高色素基因hp1和hp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em)高色素基因hp1和hp2突变体与野生型基因相比均发生了单碱基的点突变,用常规PCR技术很难区分。实验对碱基错配类型和位置与特异性PCR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TA-TG双碱基错配的引物,退火温度在49.3±0.1℃时能把hp1基因的突变位点和野生型的对应位点区分开来。引入T-C碱基错配的引物,退火温度在53.5±0.1℃时能把hp2基因的突变位点和野生型的对应位点区分开来。错配碱基在引物3'端的位置对PCR的特异性影响不大。
关键词: 高色素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番茄


天津市水体硝酸盐污染调查与空间分布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对天津地区的201个水样进行了硝酸盐污染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水体之间硝酸盐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主要水库、河流未发生硝酸盐污染。少部分排污河与农田排灌沟渠水体有硝酸盐污染倾向。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较高,平均值达到15.56mg·L-1,随着地下水深度的加深,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0~100m的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比较严重,而大于100m的地下水尚未发生硝酸盐的污染。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又与农区种植类型密切相关,大部分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运用Kriging法绘制了地下水硝酸盐浓度的空间分布图,表明天津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武清、西青、静海及宝坻等地区的蔬菜种植区。


冷藏对不同季节采集的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羽化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10℃冷藏不同时间对天津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自然种群羽化率和羽化进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发育的寄生蜂对10℃低温的耐受力不同,不同处理的羽化率和羽化进度有较大差异。7月份和9月中旬的寄生蜂随冷藏时间延长,羽化率显著下降;9月底、11月下旬的寄生蜂耐寒力增强,冷藏15~60d处理后羽化率无显著降低。25℃适宜条件下,7月份9、月底的寄生蜂均在20d内羽化,11月下旬、12月的寄生蜂出现羽化延迟,21~40d之间亦有羽化。9月底的寄生蜂冷藏30、45、60d处理,随冷藏时间延长,16~20d羽化比例明显增加,21~25d依次渐增;11月下旬、12月的寄生蜂冷藏处理后羽化进度加快,冷藏60d内随时间延长,10d内羽化比例明显增加。


天津市滨海新区农用地评价信息系统开发设想
《湖南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具体地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提出了开发农用地评价信息系统的设想,包括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原则、系统构架主要的功能,以及评价工作的具体流程,并对系统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粳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开花习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4个杂交粳稻不育系、15个恢复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平均为7.0 d,而恢复系的开花历期平均2.5 d,二者差别达3.5 d;不育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58.8%,而恢复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73.9%;多数恢复系的开花高峰出现在开花后第2~3 d,而不育系却出现在开花后4~5 d(中作59A除外)。除不育系3A外,其它不育系的日开花高峰均晚于恢复系。不同的恢复系之间在开花习性上也存在差异。研究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开花习性,能够有效调控其亲本的花期、花时,提高制种产量。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贮存期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开窖后营养品质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更科学地利用青贮饲料。【方法】选取生长期为89 d的青玉米秆调制青贮饲料,封窖50 d后开窖取用,考察青贮饲料在50~290 d贮存期间,主要营养物质和发酵产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主要营养物质与贮存时间以及纤维类成分与干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元回归模型。【结果】随贮存期的延长,全株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和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P>0.05),蛋白、淀粉、磷含量均下降(P>0.05),钙含量显著下降(P<0.05);pH值和乙酸含量上升(P>0.05),乳酸和丙酸含量下降(P<0.05)。青贮饲料中干物质含量与贮存时间成指数相关关系,粗蛋白、淀粉、钙和磷的含量均与贮存时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均与干物质含量成线性相关关系,其中除磷含量与贮存时间的回归模型外,其余7个模型的拟合效果均较好。【结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贮存期营养品质呈下降趋势;运用数学模型预测青贮饲料营养品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可行的,可为青贮饲料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