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津地区草坪草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纯化的草坪褐斑病病原RH2Rhizoctonia solani为试验菌株,对其生长的温度、pH值、碳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针对目前化学药剂频繁使用的现状,对生产上经常使用的生防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褐斑病菌生长适宜温度约30℃,适宜pH值6.5~7.5,适宜碳源为蔗糖、可溶性淀粉或乳糖。室内7种生防药剂筛选表明:尼索和特立克的抑菌效果最好,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尼索1 500倍处理防效为72.51%,特立克600倍防效为76.94%。


甜瓜F_2群体农艺性状的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甜瓜F2群体的性状遗传进行分析,利用J28-1-4-2(H)-2-2-1和DC-4-1-7-2-1-4-1-1-1杂交得到203个F2个体,2007年对节间长、叶长、叶宽等9个性状进行调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全子集法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节间长性状外,其他性状都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节间长性状呈双峰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不同。所有测量的性状都与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节间长度对于果重的直接影响比较小,节间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主要是由其他性状间接造成的,所以说明节间性状不会影响产量。为甜瓜短节间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制浆废水灌溉养分平衡研究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灌溉排水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经土地处理的同时作为灌溉用水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水稻轮作体系各废水处理氮、磷、钾均处于盈余状态,在最佳组合体系下氮、磷、钾盈余分别达到5.21%、60.10%、37.36%。小麦季推荐施肥量氮肥(按纯氮计)286.8 kg/hm2,磷肥(按P2O5计)64.2 kg/hm2,不施钾肥;水稻季氮、磷、钾肥均不施。亚铵法制浆中段水灌溉,1年每公顷土地可以处理废水19200 m3,产生经济效益41842元。由于小麦季废水灌溉量较少,因此可以通过湿地处理法来解决此时中段水过量的问题。


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在黄瓜根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黄瓜灰霉病和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在浸种和灌根两种情况下均能够定殖在黄瓜根部。拮抗测定表明,一些株系对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89.1%和65.6%。离体及盆栽试验表明,CBT1、CBT3、CBT6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1.1%~62.4%和44.0%~67.7%;CBT1、CBT6、CBT7对黄瓜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5.3%~59.3%和47.7%~55.4%。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腐殖酸组成与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公主岭市范家屯长达10年的耕作处理试验地,采集了不同耕作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处理对黑土的0~20cmH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松、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HA的N/C,H/C,O/C值明显高于翻耕垄作、旋耕垄作处理;翻耕垄作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E4/E6值最小,芳构化程度高;而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最大,其芳化度最低;旋耕深松和旋耕垄作下表层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相同,与翻耕处理相比其芳化度有所降低;红外光谱吸收峰分析表明,翻耕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中杂环氮的数量增加,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含氮化合物数量、脂肪族化合物数量增加,而旋耕垄作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OH基、脂肪族的CH2官能团、氨基化合物含量;旋耕深松、翻耕垄作处理增加其表层胡敏酸结构中的C=O基及C—O基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