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静脉注射~(53)Cr标记吡啶甲酸铬对仔猪脂质和DNA氧化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体重15.0kg±1.0kg、健康的瘦肉型三元杂交(杜×长×大)仔猪30头,按体重、遗传背景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6头,单笼个体饲养。每天上午08:00-10:00分别对各组猪进行静脉注射,Ⅰ(对照)、Ⅱ、Ⅲ、Ⅳ、Ⅴ组分别注射0、8、200、400和800μg Cr/d的53Cr标记吡啶甲酸铬,试验期14d。检测指标为肝肾中示踪剂铬、抗氧化酶和丙二醛(MDA)、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研究表明,吡啶甲酸铬在肝、肾中的蓄积量随着静脉注射吡啶甲酸铬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且剂量在200μg以上达到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仔猪的血清、肝、肾中MDA都无显著变化(P>0.05);除血清SOD和肾脏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外,其他抗氧化酶活性也无显著变化(P>0.05)。但肾脏中,800μg组MDA水平显著高于8μg组(P<0.05)。尿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结果显示,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800μgCr/d,14d),吡啶甲酸铬在仔猪肝脏、肾脏内显著沉积,肾脏中沉积量高于肝脏;肾脏脂质过氧化与肾中铬浓度之间存在显著量效关系;静脉注射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未引起机体DNA氧化损伤和肝脏脂质过氧化。
关键词: 53Cr标记吡啶甲酸铬 静脉注射 仔猪 氧化
LAMP检测无乳链球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英文)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乳链球菌纤连蛋白fbs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fbs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DNA polymerase)在63℃保温1 h,通过荧光显色即可完成对无乳链球菌的检测工作。结果显示,LAMP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fbs基因,其检测灵敏度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相当。所建立的针对无乳链球菌fbs基因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结果可靠,非常适合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两株侧耳属真菌对小麦秸秆化学组分及瘤胃消化率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秸秆木质素含量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低,作为反刍家畜的粗饲料营养价值低,饲料化利用受到限制。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两株侧耳属真菌Tf1(Pleurotus sajor-caju)和JG1(Pleurotus Cornucopiae Roll)对小麦秸秆细胞壁化学组分的降解、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JG1、Tf1和两菌复合发酵21d的小麦秸秆,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28.20%、30.78%和38.41%,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9.26%、19.28%和26.65%;48h干物质瘤胃消化率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38.62%、44.81%和55.89%,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分别提高了38.91%、49.00%和63.08%;粗蛋白含量分别比未发酵秸秆提高了58.60%、69.53%和72.22%。表明菌株JG1和Tf1在选择性降解木质素,改善瘤胃消化率,提高粗蛋白含量方面的优势,而且两菌株复合发酵具有协同作用,与单菌发酵相比,木质素降解率、瘤胃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
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测土推荐施肥处理(NPK)植株的N、P2O5、K2O吸收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提高54.94%、41.87%、67.72%,每形成100 kg子粒的养分吸收量N 3.15 kg、P2O50.71 kg、K2O 3.90 kg。施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NPK处理的增产率达到28.90%,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是6.18%、20.69%、12.42%,每千克N、P2O5、K2O对玉米的增产效益分别是2.83、27.45、36.15 kg。两年的试验都表明磷素是供试土壤的第一养分限制因子,氮素的增收效益较小,因此要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减少氮肥的用量,均衡土壤养分比例来提高化肥施用的效益。


水稻APC/C辅激活子CDH1同源基因OsCCS52B的表达研究(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水稻的泛素连接酶APC/C辅助激活子CDH1的同源基因OsCCS52B.通过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OsCCS52B和苜蓿及拟南芥中的AtCCS52B(细胞周期转换开关基因)基因同源性最高;RNA原位杂交实验研究发现,OsCCS52B基因在减数分裂期间的表达存在一个高-低-高的波动变化.由于OsCCS52B表达变动的这个模式和减数分裂M-M(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转化过程中对受CDH1调控的细胞周期激酶CDKA活性的要求相一致,所以推测水稻的OsCCS52B基因参与了水稻减数分裂M-M转换期间对染色体复制的调控.同时,RNA原位杂交实验显示,OsCCS52B在核内复制旺盛的组织如根尖分生组织和穗下节的分生区和伸长区表达强烈,证明OsCCS52B可能参与了水稻的核内复制.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 OsCCS52B RNA原位杂交 APC/C辅激活因子


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中特异序列的克隆、分析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细胞质雄性不育花椰菜ogura-A和相应的保持系ogura-B为材料进行ISSR及DDRT-PCR分析。选用30条ISSR引物,经扩增共产生306条清晰可辨的条带。每条引物可产生6-12条带,其中引物ISSR3在两系中呈现多态性扩增,在保持系中特异扩增出一条1100bp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油菜、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的部分序列高度相似,推测其可能来源于花椰菜线粒体基因组。在DDRT-PCR分析中,选用3条锚定引物、15条随机引物进行组合,最终共获得1122条大小在1000-50bp的带。经反向Northern杂交验证只有4条带特异的存在于两系中,分别命名为ogura-A205、ogura-A383、ogura-B307、ogura-B352。其中ogura-A205、ogura-A383只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表达,而ogura-B307、ogura-B352在保持系中呈现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四个差异序列均为首次报道。其中ogura-A205、ogura-B307至今尚未发现与之相似的序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ogura-A383、ogura-B352与报道的拟南芥、大白菜等的叶绿体基因的一些片段具较高相似性,推测ogura-A383、ogura-B352可能来源于花椰菜叶绿体基因组。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保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 花椰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ISSR DDRT-PCR


籼粳交组合培矮64S/日本晴F_2、F_3及F_6代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植物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组合培矮64S/日本晴F2、F3及F6代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株高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亲本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表现出较大差异,株高表现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4.4%和22.8%。各性状在3个世代中除了F2分蘖率、F3齐穗期和F6株高,其余各性状均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各性状不同世代相关系数有一定的变化,但不改变其方向。这些结果可以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还对选用测序水稻品种为亲本构建群体进行农艺性状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林木花发育的基因调控
《植物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发育是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林木的花发育分为开花诱导、花的发端和花器官发育3个阶段,是由多种基因参与的十分复杂的调控过程。本文对林木在花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进行了综述,并对林木花发育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