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微囊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以及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为原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草鱼出血病口服微囊疫苗。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氯化钙浓度以及加入疫苗体积对微囊疫苗包封率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显示,各因素对草鱼出血病微囊疫苗包封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海藻酸钠浓度>疫苗加入量>壳聚糖浓度>氯化钙浓度;制备草鱼出血病微囊疫苗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为1.5%,壳聚糖浓度为1%,氯化钙浓度为4%,加入疫苗体积为2 mL。该微囊疫苗平均粒径为(7.02±3.95)μm,平均包封率为60.53%,平均载蛋白量为8.12 mg/g,在pH 7.4的PBS溶液、生理盐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细胞疫苗 海藻酸钠 壳聚糖 微囊制备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杨梅坑海域投礁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Cyprinuscarpio)外异蛋白A受体Edar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定位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异蛋白A受体(Ectodysplasin-A receptor,Edar)基因最早是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其在皮肤附属物的发育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利用Genfishing差异筛选技术对建鲤和镜鲤的皮肤转录表达产物进行筛选,得到Edar基因的部分片段。通过克隆镜鲤mRNA全长发现,镜鲤该基因全长CDS为1 389 bp,编码一个含有46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含一个信号肽位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合位点序列、跨膜区和死亡结构域。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镜鲤Edar蛋白与斑马鱼相似度最高,达88.31%,而与其亲缘关系较远的爪蟾,鸡,人类,小鼠相似度较低,分别是64.88%,63.79%,64.36%,63.50%。对5'-UTR和3'-UTR区进行分析表明,镜鲤与斑马鱼、青鳉5'-UTR的相似度只有23.78%,24.73%,而与非洲爪蟾、鸡、人和老鼠的相似度更低,仅为11.73%、18%、6.50%、10.04%;3'-UTR与青鳉的相似度为35.49%,与非洲爪蟾、人和小鼠的相似度分别为9.42%、8.05%、9.37%。整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建鲤和镜鲤鳞片发生时在鳞片着生的皮肤基质中特异表达,而在非鳞片发生区域表达较弱或者不表达,到所有鳞片发育形成后,该基因的表达消失,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鲤鱼鳞片的起始发育而不是后期的鳞片模式维持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疱疹病毒2型武汉株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细胞培养、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以及病毒DNA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技术,从湖北武汉一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患出血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gibelio)体内分离鉴定了一株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病毒,命名为鲤疱疹病毒2型武汉株(CyHV-2-WH)。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锦鲤鳍条细胞系(Koi-Fin)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用患病鱼组织匀浆液与细胞培养物分别人工感染异育银鲫,均可重复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死亡率达100%。患病鱼脾与肾脏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为具囊膜的球形病毒,囊膜直径为170~200 nm,病毒衣壳直径为110~120 nm,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组装。采用CyHV-2的特异引物对病鱼样本和感染细胞培养物样本进行巢式PCR检测,均能扩增出357 bp的目的条带,将该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比对分析后发现,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CyHV-2毒株的DNA解旋酶基因高度同源(99.44%以上),与鲤疱疹病毒3型(CyHV-3)也有较高的同源性(81.55%)。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yHV-2-WH株与JS2012、H.Fukuda、YC110907等CyHV-2病毒株属同一分支。
关键词: 鲤疱疹病毒2型 异育银鲫 病毒分离 病毒鉴定 潜伏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江浮游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生物多样性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修建水坝极大地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分析人为建坝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于2007年10月开展了针对连江12个梯级水坝影响江段的大规模的水生态调查,分析了12个代表样点浮游动物各大类群的种类分布和优势种的组成,以及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分别记录到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及桡足类19、25、17及15种,S2–S4采样点种类数最多,S5采样点最少。连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有21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类9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4种和3种,代表种类有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及胸饰外剑水蚤(Ectocyclops phaleratus)等。浮游动物的种群丰度在921.00–2,160.35 ind./L范围内波动,S5采样点最高,S1采样点最低;生物量在0.198–0.699 mg/L范围内波动,S5采样点最高,S1采样点最低。浮游动物各大类群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基本呈现上游较高、中下游较低的分布特征。PCA分析表明:连江浮游动物群落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pH和透明度等环境因素显著相关。由此可见,连江梯级开发形成的不同生境中营养盐等诸多因素的显著差异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水坝 浮游动物 优势种 丰度 生物量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长薄鳅生长和种群参数的估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长江上游攀枝花等9个采样点收集到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样本1 528尾,基于体长频率数据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开发的FiSAT II软件研究了长江上游长薄鳅的生长与种群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长薄鳅的极限体长(L∞)为656.1mm,生长系数(k)为0.15/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48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长薄鳅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其中长江上游年平均水温为18.4℃),总死亡系数(Z)、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0.85、0.53和0.62。2010~2011年长江上游长薄鳅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3.21t和162 862尾,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17t。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上游长薄鳅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添加鱼油和豆油(1∶1)等比例混合油,配制6组脂肪水平分别为4.16%、7.42%、10.68%、14.20%、16.56%、19.62%的等氮饲料,标号依次为L1、L2、L3、L4、L5、L6。以初始体重28.09±0.60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经过八周的饲养,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L3和L4组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5),且两指标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L1与L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肌肉蛋白、水分及灰分与饲料脂肪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脏水分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点篮子鱼生长及鱼体成分分析,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适宜添加量为10.68%~14.20%,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添加量为13.9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选育群体的血清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放射性免疫(RIA)和组织学切片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选育群体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与性腺发育特点的关系,以及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在雌雄亲本中的周年变化规律和生理作用。结果表明,虹鳟性腺发育可划分为6期。雌鱼血清中E2在10月(V期性腺)达到峰值,T浓度在11月达到峰值,而进入繁殖期后(11—12月)E2开始下降。雄鱼血清T浓度在11月达到最大值,E2在6月份达到峰值,在11月之后T开始下降。在各月份,雌鱼E2浓度水平远高于雄鱼,而雄鱼T浓度个别月份低于雌鱼。这些研究揭示出,测定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浓度水平可用于准确判断鱼类的生殖状态,且可为虹鳟家系选育出早熟亲本群体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底质改良机的研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池塘养殖底泥大量沉积引起的水质恶化和鱼病爆发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养殖期间对底质进行调控的池塘底质改良机。该机采用太阳能为系统提供动力,可将底泥搅动后提升到上层水体中再利用,并能够实现在水面有规律、可控的运动。在对整机尺寸、提水量、工作半径、光照强度、静水航速等参数进行预期设定的基础上,完成了池塘底质改良机的设计,并阐述了该机的总体机构及底泥提升装置、动力装置、水面行走装置和控制系统4大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对池塘底质改良机的工作覆盖率、提水量、空载噪声、水面行走装置移动速度、底泥提升装置前进速度、无线遥控距离进行了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池塘底质改良机工作安全可靠,能够促进底质营养盐的释放,达到调控底泥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鳙放流群体和天然捕捞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下游鳙3个放流群体和1个天然捕捞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8个基因座中,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18个基因座位都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鳙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055~5.6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82~3.948,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678~0.753,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672~0.721,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604~0.633,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4个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83~0.936,遗传距离为0.066~0.133,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023~0.051,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人工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江常熟江段天然捕捞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放流群体的种质资源状况良好。建议加强增殖放流苗种的种质资源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