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身体各部分中,头部和尾部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部为负异速生长,体高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头部器官中,眼径、口宽、吻长和眼后头长均为正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胸鳍、腹鳍、背鳍、臀鳍、背鳍基、臀鳍基和尾鳍均为正异速生长,脂鳍为负异速生长,其中,腹鳍在全长25.31 mm、12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但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等器官的快速发育,使出膜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VP5蛋白功能及免疫原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前期研究中分离到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株的M5基因编码VP5蛋白,该蛋白与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μ2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及相似的NTPase结合保守区域,推测VP5蛋白也同样具有NTPase活性。为检测VP5蛋白是否具有NTPase活性及其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采用已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VP5重组蛋白,通过孔雀绿钼酸铵法检测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的NTPase活性。采用DNAstar软件预测M5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性,综合蛋白亲水性、表面可及性与表面抗原性三项指标,预测编码蛋白可形成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区域数多达86个,提示VP5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用重组蛋白VP5免疫健康草鱼,通过人工攻毒实验检测VP5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VP5重组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且其NTPase活性依赖于Mg2+或Na+/K+,而Ca2+的存在可能抑制其活性;VP5蛋白可诱导草鱼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滴度,并显著提高IgM mRNA的表达水平,但未能为草鱼提供抗GCRV感染的保护。研究首次证实GCRV-GD108株VP5蛋白具有NTPase活性,但不能为草鱼提供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 重组VP5蛋白 核苷三磷酸酶 活性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内参基因β-actin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浙江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actin在真核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real time PCR中。本文通过RT-PCR克隆出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β-actin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4 bp,翻译成138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4 ku。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建鲤β-actin与斑马鱼(Danio rerio)相似性最高,为99.3%。与其他鱼的相似性也较高,为97.8%~98.6%。同时也克隆出了建鲤β-actin相应的DNA序列,其长度为590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建鲤β-actin含有2个内含子,设计一对跨越内含子的引物,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建立了real time PCR方法。以肝脏cDNA为标准品,建立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溶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相关系数高、线性范围广等优点,可应用于建鲤的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关键词: 建鲤 内参基因 β-actin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16S-23S rDNA间区的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和23SrDNA保守区设计的引物对两株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16S-23SrDNA间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SR)进行了PCR扩增,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了16S-2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所含tRNA基因的分析.2株坚强芽孢杆菌共得到11条16S-23SrDNA间区特征区带(包括300、400、500和600bp等)序列,ISR类型包括ISR0、ISRG、ISRIA和ISRGLV四种,其中ISR0、ISRG和ISRIA可能在坚强芽孢杆菌中普遍存在.相同类型的ISR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达52.2%-100.0%),而不同类型的ISR序列间差异较大.此外,ISR序列在靠近16S和23S区域存在不同长度的保守区域,可能成为针对坚强芽孢杆菌特异性检测的引物和探针的靶区,这也为坚强芽孢杆菌新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坚强芽孢杆菌的16S-2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多态性分析均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坚强芽孢杆菌 16S-23SrDNA间区 tRNA基因 多态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接触染毒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对胜利原油的富集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经过15 d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0.1,0.2,0.4,0.8,1.6,3.2 mg.L-1实验组中富集系数分别为231.20,137.15,113.30,70.46,47.45,30.61。吸收速率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收速率分别为1.54,1.83,3.02,3.76,5.06,6.53 mg.kg-1.d-1。(2)经过10 d的释放试验,释放速率随水体石油浓度增加而增大,释放速率分别为2.16,2.39,2.57,2.83,3.24,4.63 mg.kg-1.d-1。其排出率分别为6.69%,12.78%,43.31%,49.80%,57.37%,52.78%。菲律宾蛤仔体内石油浓度逐渐下降,但随着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生物体内的石油残余量逐渐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延迟初次投喂对太门哲罗鱼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10.4~14.9℃条件下,研究了延迟初次投喂对太门哲罗鱼仔鱼的生长、存活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该试验共分5组:S0(饥饿0d,对照)、S1(开口9d后投喂)、S2(开口12d后投喂)、S3(开口15d后投喂)、S4(开口18d后投喂).结果表明:经过36d试验,S1组生长率和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试验结束时总体的死亡率低于S0组,两组个体大小和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S2组生长率和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两组个体大小差异不显著,但S2组体质量明显低于S0组,且总死亡率和自残死亡率均高于S0组;S3组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总死亡率、自残死亡率和个体大小均高于S0组,虽然生长率接近S0组,但体质量明显低于S0组;S4组生长率和体质量均小于S0组,总死亡率和自残死亡率高于S0组.相同条件下延迟9d投喂太门哲罗鱼仔鱼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应用于太门哲罗鱼初次摄食期仔鱼的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群体遗传多样性线粒体DNA序列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mtDNA)DNACOI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中国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舟山和胶南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tDNACOI分子标记揭示条石鲷舟山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h=0.814±0.060,π=0.009±0.005,k=5.653±2.789)显著高于胶南群体(h=0.742±0.116,π=0.003±0.002,k=1.970±1.196);MST分析、NJ系统分析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结果皆显示两群体内存在三个显著分化的单倍型类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0.025;遗传分化指数结果(Fst=0.331,P=0.000)和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P=0.000)两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基于mtDNACytb分子标记显示条石鲷群体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呈现较低水平(h=0.874±0.023,π=0.006±0.003,k=2.761±1.492),舟山群体核苷酸多样度水平显著高于胶南群体;NJ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条石鲷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条石鲷 群体 遗传多样性 mtDNACOI和Cytb基因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高氟样品中氟的方法改进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GB/T5009.18-2003《食品中氟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改进,将线性范围扩展至0.04~50.0μg/mL,建立了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南极磷虾和茶叶等高氟样品中氟含量的方法,通过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南极磷虾中氟的回收率为88.7%~98.2%,茶叶标物的回收率为91.2%~105.3%,紧压茶的回收率为89.7%~104.0%,RSD为1.1%~2.5%。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该方法的建立将为高氟样品中氟含量的监测和食用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蛭弧菌AS21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裂解特性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池水中分离纯化到一株能裂解细菌的细菌AS212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观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测定了其对不同来源菌株的裂解谱,分析了其对水体中细菌的裂解能力。结果表明,AS212菌株呈短杆状,端生单根鞭毛,直径0.6~0.7μm、长度1.0~1.2μm;该菌株不仅能裂解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还能裂解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未得到培养物(uncultured bacterium)的2株细菌AB286342和AM490748同源性最高,为96%,但与所选的典型蛭弧菌亲缘关系较远,不能将其分类到已有的蛭弧菌相关的属中;其对养殖水体细菌裂解能力优于消毒剂。
关键词: 蛭弧菌 AS212菌株 分离鉴定 16S rRNA 裂解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