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D-天冬氨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结肠炎小鼠抗氧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D-天冬氨酸(D-A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肠道损伤的恢复效果.试验选取40只体重相近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0 mmol/L D-Asp组、0.15 mmol/L D-Asp组、2.30 mmol/L D-Asp组和7.70 mmol/L D-Asp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单笼饲养.试验第1~7天,对照组小鼠正常饮用蒸馏水,其他各组小鼠均饮用含3.5%DSS的蒸馏水,诱导小鼠结肠炎.试验第8天开始,对照组和0 mmol/L D-Asp组小鼠直肠灌注0.1 mL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直肠灌注0.1 mL浓度为0.15、2.30和7.70 mmol/L的D-Asp溶液,每隔1 d灌注1次,共灌注5次.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 mmol/L D-Asp组小鼠第5天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变短并出现浸血现象.与0 mmol/L D-Asp组相比,7.70 mmol/L D-Asp组小鼠第12~14天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结肠变长,绒毛高度增高及隐窝深度变浅,杯状细胞排列更规则.2)与0 mmol/L D-Asp组相比,7.70 mmol/L D-Asp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肠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2(SLC25A1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中白细胞介素-6(IL-6)、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1(SLC25A1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直肠灌注D-Asp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改善结肠形态结构,从而促进因DS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损伤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温光资源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吉林地区小粒中等穗高产型、大粒多穗高产型、优质丰产型3个粳稻为供试品种,通过播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出苗-抽穗阶段天数缩短导致生育期缩短;在不同播期处理下,S2播期各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相对较优,致使S2播期内各品种产量最高,且各类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各类型品种在S2播期加工品质表现最优,外观品质随播期推迟变优,各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S1播期直链淀粉含量相比最适播期S2无显著差异,S3直链淀粉含量相比S2呈显著增加,各类型品种食味值在S3播期表现最优。因此,各类型品种最适播期为4月22日,推迟播期10 d左右对各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小,仍可达到优质稳产要求,这对指导生产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黄色粘虫板监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种群动态与诱杀效果研究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和2019年7~9月在齐齐哈尔地区通过在玉米田间悬挂黄板(40 cm×25 cm),设距地面1.0 m和玉米雌穗上2种悬挂高度,每7 d更换,调查其对双斑萤叶甲、蚜虫诱杀作用及对主要天敌昆虫的诱集影响。结果表明,黄板对双斑萤叶甲成虫具有显著的诱杀作用,高峰期周平均最多诱杀188头/板。平均单板诱虫量变化反映出双斑萤叶甲7月初始发,8月中旬为盛发期,9月上旬为盛发末期。黄板对有翅蚜有一定的诱杀效果,平均单板诱集有翅蚜量与田间单株玉米上无翅蚜种群密度呈显著线性相关。蚜虫种群密度高峰期,黄板诱杀区单株平均蚜量比不挂黄板(对照区)显著减低44.8%~45.3%(2018)和21.0%~28.3%(2019)。黄板对瓢虫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对草蛉、食蚜蝇等天敌基本无显著诱集作用。在齐齐哈尔地区黄板既可以用于田间监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又具有诱杀和防治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寒地稻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寒地水稻育种亲本选育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50对SSR引物对192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217个等位位点,等位位点数目平均值为4.34,供试的SSR标记中被检测到的等位位点数目变幅在2~10个之间;各位点检测到的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568 7,变幅在0.229 1~0.986 8之间;位点间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532 1,变幅为0.026 1~0.849 0;观测杂合率平均值为0.009 9,变幅为0~0.396 7,其中41个位点为纯合;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482 9,变幅为0.025 8~0.831 0,供试寒地水稻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将192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20个类群。本研究分析了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寒地水稻遗传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微量重金属元素对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
《中国沼气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为提高低温条件下猪粪厌氧消化产气量,应用响应面法对其厌氧消化工艺的生物强化参数进行试验优化.通过Design-Express 8.0.6.1软件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原料产气量为响应值,研究Fe2+,Ni2+和Co2+三元素离子浓度对猪粪产气量的影响,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降维优化分析,最后进行试验验证.结果 表明,低温条件下,Fe2+和Ni2+元素浓度对于猪粪产气量的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最优工艺条件是Fe2+浓度为5.0mg·L-1,Ni2+浓度为22.5μg·L-1,Co2+浓度为25.0μg·L-1时,厌氧消化沼气的产量为572.64 mL.与预测值584.67 mL的相对误差为2.1%,所建模型能较好地优化厌氧消化工艺的生物强化参数.
关键词: 低温;厌氧消化;沼气;响应面;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东北重度苏打盐碱土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北重度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风化的褐煤为外源有机物料,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有机物料质量分数分别为0%(CK)、5%(C1)、10%(C2)、15%(C3)、20%(C4)、25%(C5)、30%(C6),研究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褐煤处理>2mm、2~1mm、1~0.5mm、0.5~0.25mm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0.25mm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且随着褐煤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C6处理MWD、GMD和R>0.25值均最大而D值最小,稳定性最高。添加褐煤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了>0.25mm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相对贡献率。综上,添加有机物料褐煤是增加东北重度苏打盐碱土有机碳水平,改善土壤结构及提高抗侵蚀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外源有机物料 风化的褐煤 重度苏打盐碱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草LcCBF6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
《草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草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和生态草资源,具有耐盐碱、耐旱、耐低温等特性,是天然的抗逆基因资源库。CBF/DREB属于AP2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抗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得到羊草LcCBF6(Leymus chinensis Crepeat binding factor 6)基因,该基因含有AP2结构域,编码24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LcCBF6与蒙古冰草和黑麦的CBF6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91%。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cCBF6基因在羊草根、叶、种子中均有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过表达LcCBF6能显著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盐性。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绿色子叶数、根长、植株生物量以及存活率等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羊草LcCBF6基因在提高植物盐胁迫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为牧草及重要农作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羊草 CBF基因家族 LcCBF6 转基因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抗寒相关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民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热基因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民猪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1月龄民猪的背部脂肪组织,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并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检测产热基因UCP3、PGC-1α、PPARα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EBF2、CD81、PDGFRα在诱导分化第0、2、4、6、8天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诱导分化的时间增加,细胞中的脂滴逐渐增多,在分化第8天时进行油红O染色,多数细胞达到成熟脂肪细胞阶段。以第0天为对照,PGC-1α、EBF2、PDGFRα在第2天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达到最高,第4、6、8天呈下降趋势。UCP3在第4、6、8天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第8天有所下降。PPARα和CD81在第2天时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在第4和6天表达量与第2天相比变化不大。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进行了民猪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揭示了分化过程中产热和米色脂肪标记基因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民猪前体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民猪抗寒能力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春大豆品种绥农26形态、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苗期干旱是影响东北大豆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外源褪黑素对大豆苗期抗旱的调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以‘绥农26’为材料,正常浇灌营养液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干旱胁迫(D)、干旱胁迫+叶面喷施褪黑素(LM)和干旱胁迫+浇灌褪黑素(RM)处理对大豆苗期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D)处理相比,施用褪黑素处理(LM和RM)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气体交换参数、苗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 V2期和V4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V4期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 RM处理POD和CAT均显著增加(P<0.05); V2期和V4期干旱后第8天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显著(P<0.05)。与D处理相比, V2和V4期LM处理大豆产量年均增加24.2%(P<0.05)和19.1%, RM处理年均增加38.6%(P<0.05)和56.3%(P<0.05),其中,与LM处理相比, RM处理产量年均增加11.6%和31.3%(P<0.05)。表明,应用褪黑素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其中浇灌褪黑素处理产量高于叶面喷施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对齐齐哈尔地区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刈割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方法,以3年生的龙牧801苜蓿种子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5月23日、5月31日、6月7日、6月14日进行刈割,每次刈割采用两种留茬高度,分别为6 cm和10 cm,并以不刈割作为对照。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龙牧801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每平方米生殖枝数、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荚果数)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7日刈割留茬高度10 cm处理的种子产量及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各产量构成因子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结荚花序数/生殖枝>每平方米生殖枝数。种子产量与各产量构成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17.360+4.961X3(Y为种子产量,X3为荚果数/结荚花序,R2=0.453 6,F=18.26**)。说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通过刈割处理能够增加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结荚花序上的荚果数是影响种子产量的最重要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