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寒地苹果地方品种果实多酚组分及其构成差异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12份黑龙江苹果地方品种果实果皮和果肉多酚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品种多酚组成和含量特性的差异,并进行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2份地方品种中检测到5类20种多酚类物质,果皮主要酚类物质为表儿茶素和儿茶素,果肉主要酚类物质为绿原酸、儿茶素和原花青素。不同品种间多酚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槲皮素3-葡萄糖苷(37.48%),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芦丁(267.18%)。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皮和果肉当中原花青素含量均较高。以多酚组分含量为依据分别进行聚类,发现果肉对多酚聚类的结果与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和亲缘关系更相符。研究结果为黑龙江地方品种酚类物质加工利用及选育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苹果 果实 多酚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建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检索的方式收集东北地区田间试验中春玉米地膜覆盖功能数据,明确作物地膜覆盖与不覆盖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经济产量相关关系,量化作物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增产功效,筛选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计算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指数,参照作物需求阈值标准和经济效益,明确东北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范围,形成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区划。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膜覆盖耕作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与≥10℃积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 <0.01)。基于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计算了地膜覆盖适宜指数,并将东北地区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分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不适宜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相关研究可为中国地膜投入量零增长和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温度 地膜覆盖 适宜性概念 评价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BP4基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s 4, RBP4)基因是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s,RBP)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与母猪繁殖性能相关的重要基因之一。本文介绍了RBP4基因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对RBP4基因在卵泡发育成熟、胚胎生长发育和产仔数等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RBP4基因在母猪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RBP4 发现与结构 表达与生物学功能 卵泡 胚胎 产仔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1年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Ⅰ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合农1321.1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合丰55为母本,合交04-44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1.2 特征特性普通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5 d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 550 ℃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1 cm左右,无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2~24 g。品质分析平均结果: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之间、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存在生态区、品种、年际间的显著互作效应。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在不同生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哈尔滨生态区,茎和鞘没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只有叶片干物质转运输出;北京生态区茎、鞘和叶片均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对比两个生态区叶片转运率,哈尔滨生态区比北京高6个百分点,叶片对子粒的贡献率哈尔滨比北京高1.8个百分点。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积累 转运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成虫发生规律,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间罩网,定点观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动态、虫体大小、发生数量与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在7月上中旬,初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偏小;7月下旬-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虫体的长度与宽度明显增大,8月上中旬,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达到最大值;8月中旬以后羽化出土成虫数量明显下降,成虫虫体的长度与宽度逐渐减小;到8月下旬-9月上旬只有少量的成虫羽化出土,成虫虫体的大小与初期羽化出土期的相近;9月中旬以后零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大小达到最小值;9月下旬以后未见有成虫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持续时间在61-74 d,平均1 m2玉米田羽化出土的成虫12.0-97.8头。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盛发期、持续时间影响较大,5-7月温度高有利于成虫羽化出土。降雨量对羽化出土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总量影响较大,6-8月降雨量大羽化出土的成虫数量减少。【结论】齐齐哈尔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7月上中旬羽化出土,8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与当地玉米抽雄吐丝期相遇,8月中旬后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减少,8月下至9月初仅有零星羽化出土,9月下旬无新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成虫虫体大小与羽化时期密切相关,以羽化盛期的虫体最大。温度和降水影响成虫的羽化时间和数量。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成虫 发生规律 玉米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兽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兽用药物在预防以及治疗动物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动物健康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兽药的广泛使用,临床分离菌株对于兽药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就给动物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合理地使用兽药并减少耐药性问题的出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加深,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又称为PK/PD模型,逐渐成为指导合理使用兽药的重要工具之一。PK/PD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计算可以为药物的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提供科学依据。因其具有高效、省时、经济的优点,被许多相关研究人员使用,为兽药的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效学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细菌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膜丁酸钠对断奶羔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丁酸钠(CSB)对断奶羔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2日龄的断奶羔羊2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抗生素对照组(A CON组)和包膜丁酸钠A组(CSB A组)和包膜丁酸钠B组(CSB B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CON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A CO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的黄霉素,CSB A组和CSB B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和3 g/kg包膜丁酸钠.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各组分别在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选取3只羔羊屠宰取样.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与CON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对羔羊的肝脏、脾脏、胸腺指数均有所提高(P>0.05).在试验第14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A CON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A 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第14天,与CON组相比,CSB.B组肝脏中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肝脏中IL-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在试验第28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中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与A CON组相比,CSB B组血清中TNF-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T-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28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肝脏中TNF-α、IL-1和IL-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肝脏中T-AOC和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可以抑制断奶羔羊血清和肝脏中促炎因子含量的升高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羔羊免受断奶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2 g/kg的添加量较为适宜.

关键词: 包膜丁酸钠;断奶羔羊;免疫器官指数;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淹水胁迫及外源脱落酸对红小豆幼苗茎部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品种龙小豆4号和天津红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以喷施蒸馏水+正常土壤水分为对照(CK),于幼苗期对红小豆进行淹水(5d)处理,开展淹水胁迫及预喷施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红小豆茎部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为红小豆抗涝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小豆幼苗期淹水引起茎部膜脂过氧化产物(H202和MDA)、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升高,SOD、POD、CAT活性提高,淹水处理5d导致龙小豆4号、天津红产量分别较CK显著下降8.40%、9.91%。预喷施外源ABA具有缓解淹水胁迫的效应,能显著降低红小豆幼苗茎部MDA含量,显著提高茎部POD和CAT活性,进一步提高龙小豆4号茎部SOD活性,增加天津红茎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预喷施ABA使淹水4 d的龙小豆4号和天津红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95%和4.46%。综上所述,淹水胁迫引起红小豆茎部H202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加剧,诱导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以抵御胁迫,但随淹水胁迫时间延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外源ABA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淹水胁迫危害。

关键词: 红小豆 幼苗 淹水胁迫 外源脱落酸 茎部生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伍生物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及饲喂价值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配伍生物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饲喂价值的影响,筛选高效青贮生物添加剂,探索实用的水稻秸秆饲料转化技术,以水稻品种龙粳31秸秆为试验材料,生物制剂共设置15个处理,其中4个酶制剂处理组,1个菌制剂处理组,9个酶菌混合处理组。青贮60 d后,对水稻秸秆青贮饲料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计算饲喂价值。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青贮饲料各处理组及对照组感官评定均达到了优级;MCL2处理组(木聚糖酶1g/3 kg、果胶酶1 g/3 kg、β-葡聚糖酶1 g/3 kg、乳杆菌3 g/3 kg、纤维素酶1 g/3 kg)pH、氨态氮占总氮百分比最低,分别为3.63、8.58%,乳酸含量最高,为4.14%DM(P <0.05);酶制剂处理组及酶菌混合处理组水稻秸秆青贮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MCL2处理组NDF、ADF、纤维素含量最低,分别为53.06%DM、31.84%DM、21.76%DM;酶制剂、酶菌复合处理组水稻秸秆青贮饲料饲喂价值指标总可消化养分(TDN)、可消化干物质(DDM)、干物质采食量(DDI)、相对饲喂价值(RFV)、相对饲喂质量(RFQ)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乳杆菌处理组(P <0.05)。生物制剂可改善水稻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提高营养物质的保存量,提高秸秆饲喂价值,从而提高水稻秸秆的可利用率,其中MCL2处理组效果最佳;酶制剂、乳杆菌、酶菌复合处理均对纤维素、半纤维素、DNF、ADF、木质素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且酶菌复合处理添加效果优于酶制剂、乳杆菌。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制剂 青贮发酵 饲喂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