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纳豆专用新品种中龙小粒豆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纳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发酵豆制品,吸水能力强、蒸煮特性好、粒形整齐一致的小粒大豆适于纳豆加工.为选育适宜纳豆加工的专用新品种,为发展纳豆健康产业作出积极贡献,也为大豆种质创新提供借鉴,以中龙小粒豆1号为母本,以高蛋白优异种质龙品880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了适宜加工纳豆的小粒大豆新品种中龙小粒豆3号.该品种百粒重8.1 g左右;蛋白质含量42.39%,平均脂肪含量18.38%,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三年试验平均产量2 690.0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龙小粒豆1号增产8.3%.试验表明中龙小粒豆3号能够满足纳豆生产对原料品种的特殊要求,是理想的纳豆加工专用品种.
关键词: 小粒大豆;纳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黑木耳全产业链条,围绕生产、消费、加工、流通、贸易、价格等环节,对我国黑木耳的产业现状进行了全面性、综合性分析;指出了我国黑木耳产业存在产业化分工不明确、加工方式单一、品牌建设能力较弱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及资源环境与价格偏低制约产业发展的风险;提出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加强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生产;积极研发替代料和菌渣应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个性化研发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强标准化生产,强化黑木耳品牌建设;加强培训指导,提高生产者职业素质5个方面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对苗期淹水胁迫下大豆生理特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苗期(V1期)淹水胁迫对大豆生理特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及烯效唑(S3307)的缓解效应,以‘垦丰14’为材料,于V1期进行叶面喷施S3307,并于喷药后5d进行淹水处理,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下胚轴显微结构及S3307的调控效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会增加大豆下胚轴通气组织数量,随淹水胁迫时间延长,通气组织面积逐渐增大;S3307能提高大豆对淹水逆境的适应性,增加通气组织数量和通气组织的面积,以应对淹水胁迫对植株造成的缺氧胁迫。与对照(CK)相比,淹水胁迫会增加叶片和根系中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并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淹水胁迫前期会诱导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的增强,引起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3307可促进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抑制ROS和MDA含量的过量积累,并始终维持较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缓淹水胁迫造成的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肥力与大豆产量及品质的通径分析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黑土肥力变化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大豆产量与品质,以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基础,以单施化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分别配施有机肥、秸秆、生物炭3种有机物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坡耕黑土肥力变化及其对大豆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培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8.23%~15.01%,大豆产量平均提升10.89%~19.00%,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1.24%~2.05%。有机碳对大豆产量的直接与间接综合作用较强;土壤肥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大豆品质,可联合解释大豆品质及产量性状变异性的78.0%~99.2%,但各肥力因子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不同。土壤全氮在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中体现为直接正效应(0.366),而在大豆籽粒脂肪、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0.892,-0.270);速效钾在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中体现为较强的直接正效应(1.605,1.406),在大豆籽粒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1.465)。三种培肥措施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肥力、大豆产量及品质,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全氮、速效钾在蛋白质、脂肪、灰分3种大豆产量及大豆品质指标的变化中均起到了较强的主导作用,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全钾含量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也是大豆产量及品质变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大豆产量 大豆品质 多元逐步回归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机械与技术研究初显成效,产后加工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研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随着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食用豆总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内蚕豆、豌豆由干籽粒生产转变为鲜食菜用生产,食用豆种植面积提高了21.1%,单产提高了3.9%,总产提高了36.8%。随着食用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用豆种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在食用豆产业的带动下,品种权保护与转让数量逐渐增多,食用豆种业开始起步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上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给食用豆生产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食用豆生产和种业也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挑战。本文在总结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灌溉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节约水资源,筛选适合黑龙江省栽培的优质耐旱水稻品种,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以黑龙江省主栽的16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节水灌溉(WI)和常规灌溉(TI),研究2种灌溉方式对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WI处理使10个品种的糙米率提高0.56%~6.94%;8个品种的精米率提高0.88%~8.09%;11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降低0.81%~8.15%;9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0.34%~5.21%;8个品种的食味评分提高1.33%~13.06%。对稻米淀粉RVA谱分析表明,WI处理使11个品种的峰值黏度升高,5个品种的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降低,9个品种的崩解值升高,10个品种消减值降低。以精米率和食味评分为主要衡量指标,并综合其他品质指标来看,WI处理稻米品质改善的品种有绥粳4号、绥粳15、绥粳17、龙粳39、龙粳47、龙粳1525和龙粳143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粳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间的关系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38份寒地粳稻材料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非直接构成因素株高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0.32??和0.25??),株高和穗长均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0.49??和0.45??),而穗长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0.20?).在产量直接构成因素互作分析中,除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外(-0.71??),其余任意两者或三者互作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三者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0.87??),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次之(-0.71??),在各因素对产量性状的互作影响中穗数和穗粒数两者发挥出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作用最小.通径分析也表明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明显高于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分别为3.3929、3.5379和1.8900、2.5511,以高产型品种为例),说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寒地粳稻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综合所述,充分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关系是寒地粳稻获得高产的基础,同时应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高产类型品种中,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提升趋势.
关键词: 寒地粳稻;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互作;产量;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不同颜色藜麦籽粒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组学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不同颜色藜麦籽粒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组成成分和差异情况,以黑色、白色和红色藜麦籽粒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ESI-MS/MS)检测平台进行了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三种藜麦籽粒中共检测到71种氨基酸类化合物,其中,黑-红比较组(黑vs红组)发现有28种、黑vs白组有19种、红vs白组有45种差异氨基酸类化合物。同时,黑vs红与红vs白之间有25种、黑vs白和红vs白之间有17种、黑vs红和黑vs白之间有9种共同差异氨基酸类化合物。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不同颜色藜麦籽粒之间差异氨基酸类化合物参与的代谢通路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之间的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对藜麦籽粒的营养价值评价以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绿僵菌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绿僵菌Metarhizium及其相近菌属真菌的生物活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来自大兴安岭凋落物的肉色基思菌Keithomyces carneus(曾用名:肉色绿僵菌M.carneum)与马氏马昆德菌Marquandomyces marquandii(曾用名马昆德绿僵菌M.marquandii)以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它们对3种害虫、4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杀虫活性测定表明,肉色基思菌与马氏马昆德菌对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具有侵染能力,为非寄主专化型真菌。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肉色基思菌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等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本研究揭示了3种供试真菌具有防治双斑萤叶甲的潜力,也发现了肉色基思菌与马氏马昆德菌的生防潜力,为它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