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氮磷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氮(N)、磷(P)含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为判断草地生态系统植被限制性元素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自由放牧区进行了N和水分添加试验,研究在N和水分添加条件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叶的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通过对N添加、水添加和N水同时添加3个处理的测定表明,短花针茅通过提高叶N含量来增强对贫瘠生境的适应能力。N和水分是影响短花针茅N吸收的限制因子。短花针茅叶N、P含量及N∶P对N添加和水添加的响应在成熟期较枯萎期敏感;N对成熟期叶的N、P含量、N∶P以及枯萎期的N∶P有显著影响,而水分仅对成熟期叶的N、P含量有影响。
关键词: 氮素添加 水分添加 短花针茅 氮含量 磷含量 氮磷比


外源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皮肤毛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对非长绒期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褪黑激素埋植,研究褪黑激素对羊绒周期性生长的调控,以期借此延长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提高羊绒产量。将试验羊随机分成两组:埋植褪黑激素的试验组(T)和对照组(C),每组3只(试验组(TI、T2和T3)和对照组(C1、C2和C3)),采集绒山羊的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埋植褪黑激素对毛囊生长诱导作用。分别抽提两组样本总RNA,逆转录合成相应被标记的cDNA探针,采用Agilent绵羊的8×15K规格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组织学分析可观察到埋植褪黑激素对毛囊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芯片数据显示,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95个,其中61个表达上调、34个下调。GO分析基因数量分布情况:参与分子功能的基因占47.78%,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基因占33.89%,组成细胞成分的基因占18.33%。与对照组的样本相比,埋植褪黑激素后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涉及毛囊生长及周围皮肤附属物形态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这些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为绒山羊毛囊生长及周期性调控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射频识别的绒山羊育种生产管理系统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满足中国绒山羊业发展需求,提高种羊选种选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升生产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育种理论可对绒山羊进行科学化育种及精准化管理。本研究采用MVC软件设计模式、B/S三层网络结构、BLUP法育种及绒山羊增绒等技术,开发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绒山羊育种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信息管理、育种分析、生产管理、营养调控和效益分析等功能模块。系统运用WOMBAT遗传评估软件计算育种值和近交系数从而确定最优父母组合,通过联合育种加快绒山羊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及相配套的生产技术,实现不同育种目标的生产。通过育种目标的设定及基于绒山羊个体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种羊分级评定建议、配种建议、淘汰建议、分群整群建议、物料预警、日粮配方和对一些生产时间节点(如预产期、光控增绒放牧时长、防疫、补饲等)的提醒,为"1396"型绒山羊的育种及高效饲养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绒山羊育种和生产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 绒山羊 信息管理 BLUP育种 射频识别 联合育种


肉羊黄染病的病因分析及其防治
《中国兽医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肉羊养殖由传统的饲养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营养代谢病的多发或群发性问题日益突出,危害性也在增大。近期课题组诊治了几例羊体内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病例,经过剖检、观察病变和实验室检验等方法,确诊为营养代谢性黄染病,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在甘肃、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发生多起以羊食欲减退,死亡羊剖检病变为全身脂肪组织黄染的病例。养殖人员反映:羊群陆续发病62只,死亡41只,发病羊主要为生产初期和哺乳期羊。疾


用RISA法评估补饲对枯草期放牧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揭示补饲不同精料对放牧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放牧羊的科学补饲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6只杜蒙杂交羔羊为研究对象,运用RISA法对补饲不同精料的放牧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羊在补饲不同蛋白水平的精料后,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体重显著增加(P<0.01)。放牧羊瘤胃微生物主要以硬壁菌门、拟杆菌门为主,Prevotella和Selenomonas ruminantium是瘤胃中分布数量最多的细菌,与瘤胃发酵密切相关。


牧草缩合单宁对大肠杆菌细胞壁脂肪酸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大肠杆菌模式菌株ATCC25922为研究对象,以红豆草所含缩合单宁作为比对,通过气相色谱方法分析紫色达利菊单宁对细菌细胞壁脂肪酸的影响。结果显示,低于MIC的紫色达利菊单宁,使得成对脂肪酸C160/C161、TT160/TT161、C180/C181、SFA/USFA均显著升高(P<0.01),而低于MIC的红豆草单宁没有影响;高浓度时,紫色达利菊单宁对脂肪酸变化没有影响,而红豆草单宁增加了主要脂肪酸含量。因此,单宁能够引起细菌细胞壁脂肪酸结构的变化,这可能是抑制细菌生长的一个原因。


益生菌对中国荷斯坦后备牛生长发育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对中国荷斯坦后备牛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1头体质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后备牛,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亿CFU/(头·d)的热带假丝酵母菌,试验Ⅱ组在试验Ⅰ组的基础上添加200亿CFU/(头·d)的地衣芽孢杆菌。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添加500亿CFU/(头·d)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及同时添加500亿CFU/(头·d)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和200亿CFU/(头·d)的地衣芽孢杆菌,均能提高后备牛0~14、14~28和0~28 d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02 4、P=0.022 6及P=0.002 5),同时,单独添加热带假丝酵母菌及同时添加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复合菌均降低14 d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 M)的质量浓度(P=0.000 4)。在试验条件下可得出,日粮中添加益生菌(热带假丝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增加后备牛的采食量,同时会降低血清中Ig M的质量浓度。


引入河南省杜泊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引入河南省杜泊羊血液生理生化特点,试验选择6月龄左右、营养良好、健康无异常表现的杜泊羊40只,饲养后对成年公母杜泊羊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并与其他绵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泊羊公羊的生理指标数值大多数高于母羊,其中公羊白细胞(WBC)数为(47.15±8.43)×10~9/L,母羊为(30.15±4.18)×10~9/L,且差异显著(P<0.05);公羊淋巴细胞(LYM)数为(24.08±5.29)×10~9/L,母羊为(14.23±3.84)×10~9/L,且差异显著(P<0.05);公羊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SD)为(22.73±0.31)f L,母羊为(24.35±0.12)f L,且差异极显著(P<0.01);公羊血小板压积为(13.43±0.51)%,母羊为(10.53±0.56)%,且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杜泊羊母羊的生化指标数值大多数高于公羊,其中母羊白蛋白为(24.16±0.97)g/L,公羊为(18.75±2.11)g/L,且差异显著(P<0.05);母羊谷丙转氨酶为(16.50±1.56)U/L,公羊为(8.83±1.23)U/L,且差异极显著(P<0.01);母羊尿素氮为(18.12±0.94)mmol/L,公羊为(14.20±0.47)mmol/L,且差异极显著(P<0.01);公羊、母羊的血糖、钙、磷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


乌珠穆沁羊生长分化因子11基因外显子1序列CpG位点的甲基化模式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乌珠穆沁羊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模式,本研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SP)的方法对普通乌珠穆沁羊和多脊椎乌珠穆沁羊GDF11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发现普通乌珠穆沁羊GDF11基因外显子1的平均甲基化率为0.123,多脊椎乌珠穆沁羊的平均甲基化率为0.569,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两组数据间差异极显著(P<0.01),即多脊椎乌珠穆沁羊GDF11基因外显子1中的CpG甲基化率极显著高于普通乌珠穆沁羊(P<0.01)。通过分析GDF11基因外显子1的13个CpGs位点发现,多脊椎乌珠穆沁羊CpG_11和CpG_13位点的甲基化率值最高,达到90%,推测这两个位点的甲基化可能与乌珠穆沁羊的脊椎数增加有关,是导致多脊椎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乌珠穆沁羊 GDF11基因 CpG位点 甲基化 亚硫酸氢盐测序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对土壤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9 a的定位试验,研究放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载畜率条件下草原土壤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以便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措施,遏制草原退化,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定4个载畜率水平,重复3次,以成年蒙古羯羊为供试绵羊,从2004年开始小区放牧试验,每年放牧期为6月初到11月底,每天放牧时间为早6:00至晚18:00,放牧试验2012年结束后,通过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持续放牧9 a,土壤表层含水量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载畜率对土壤机械组成、p H及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重度放牧处理下显著低于(P<0.05)其他处理;土壤容重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下降17.2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加趋势,黏粒含量有所降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载畜率升高而降低;2012年重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结合载畜率与年度互作分析,经过9 a的持续放牧,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放牧还没有从本质上引起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严重退化,但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土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载畜率 土壤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