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绵羊肺腺瘤病毒SU蛋白与Hyal-2蛋白的结合域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证明绵羊的Hyal-2不仅可以与绵羊肺腺瘤病毒的囊膜蛋白Env结合,也可以单独与绵羊肺腺瘤病毒SU蛋白亚基结合。为了进一步研究绵羊Hyal-2与SU蛋白可能结合的区域,应用在线生物学软件预测了SU蛋白的膜外区(对应编码基因序列238bp~867bp)将之前已经构建的缺失型SU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su1-su5)与pDsRed-monomer-N1-hyal-2共转染293T细胞,运用激光共聚焦方法结合免疫共沉淀方法确定SU蛋白和Hyal-2蛋白可能结合区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U1-SU5与Hyal-2均存在细胞内共定位。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缺失型蛋白SU1-SU5与绵羊Hyal-2均不存在相互作用。su基因所缺失区域238bp~867bp对于SU蛋白与受体的结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绵羊肺腺瘤病毒 SU蛋白 Hyal-2蛋白 结合区域


内蒙古典型草原凋落物分解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5年设置的中德放牧控制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及其碳氮损失率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规律。草地利用方式包括:传统放牧、传统割草和放牧、割草轮换利用(混合利用)。放牧强度包括7个:0、1.5、3.0、4.5、6.0、7.5、9.0 sheep·hm~(-2)。结果表明:传统放牧和混合利用方式下,放牧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群落凋落物的分解和失重。在传统放牧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7.5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45.0%和40.0%;在混合利用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6.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高出35.0%;在混合利用坡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9.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82.4%和62.0%。群落凋落物碳损失率和氮损失率在传统放牧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在混合利用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是总体表现为,增加放牧强度会加速群落凋落物中碳氮的释放。高放牧强度下,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和碳损失率差异显著,表现为:混合利用>传统割草>传统放牧,这一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放牧优化假说。
关键词: 草地利用方式 放牧 割草 凋落物 放牧强度 碳和氮


不同厚度沙埋下植物光合特性变化与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海岸沙地不同株型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 Cham)在不同厚度沙埋处理下土壤温度、湿度,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测定以揭示沙埋后植物的快速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补偿性生长在其耐沙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厚度沙埋下,土壤表层含水量最低和温度最高(40℃),随着沙埋厚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土壤温度(28℃)降低。轻度和中度沙埋5 d和10 d,幼株和成株沙上叶片鲜重(FW)和干重(DW)增加,单叶蔓荆成株沙上顶部叶片FW分别较对照增加27%和29%;DW较对照增加23%和27%,并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对照和不同厚度沙埋下沙上叶片Pn、Tr、Gs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双峰型",且植株上部叶片Pn、Tr、Gs高于下部叶片。但在轻度和中度沙埋处理下,幼株和成株单叶蔓荆叶片Pn、Tr、Gs增加并高于对照,成株在光合第一个高峰期顶部叶片Pn分别较对照高13%和24%,Tr分别较对照增加33%和72%,Gs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5%和27%。研究表明,沙埋下植株快速生长和叶片物质积累加速与光合作用增高呈正相关。沙埋胁迫激活植株补偿生长是引起植物Pn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原因。而沙埋使叶片损失导致植物能量代谢失衡是激活补偿生长的内因,沙埋使植物下部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是补偿生长的外因。沙埋胁迫下植物补偿生长在其维持能量和物质代谢平衡和适应沙埋中起重要作用,是单叶蔓荆适应沙埋的重要生理调控策略。


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微生物、理化因子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渍化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了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主成分分析法,对0~4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理化因子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少,其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65~36.55 mg/g、0.003~0.018mg/g、0.10~0.98 mg/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变化范围在2.76~3.35 mg/g之间;随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4种酶活性均降低,且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4种酶活性月份间差异显著;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这两组变量间均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变量存在,且均能代表变量总体的相关信息;其典型相关主要是土壤p H、有机质、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4种土壤酶活性引起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典型相关主要是由土壤蔗糖酶、脲酶和土壤微生物量中的固氮菌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引起的;主成分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土壤含水量等可作为影响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理化因子 典型相关 主成分分析


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内蒙古冷凉干旱区不同施氮水平对膜下滴灌甜菜生长速率和氮素分配、转移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筛选出适宜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甜菜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增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施氮水平下甜菜的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及含糖率的差异效应。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结果表明,甜菜各农艺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50、100 kg·hm~(-2)和150 kg·hm~(-2)处理较好。甜菜含糖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无底肥施氮量为0 kg·hm~(-2)较在磷钾肥基础上施氮量为0、50、100、150 kg·hm~(-2)和200 kg·hm~(-2)处理甜菜含糖率分别增加了3.20%、3.63%、8.30%、13.07%和12.24%。甜菜氮素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及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趋势。综合甜菜农艺性状、产量、含糖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分析可知,该地区膜下滴灌甜菜的最佳施氮量为100 kg·hm~(-2)。
关键词: 施氮水平 膜下滴灌 甜菜 氮肥利用率 含糖率 产量


内蒙古达拉特旗黄河沿岸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摸清黄河沿岸土壤盐渍化程度及特征,对内蒙古达拉特旗沿黄河一带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了研究,数据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平均含盐量在2.87g/kg~7.74g/kg之间,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重,盐渍土壤类型以硫酸盐盐渍土为主;第1主成分与全盐量、SO2-4的相关系数大于第1主成分与CO2-3、HCO-3的相关系数,该地区土壤以盐化为主;第1、2主成分显著,累计贡献率高达90%,全盐量、SO2-4、Ca2+、Mg2+是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特征因子,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综合指标。因此,在改良利用过程中要以降低土壤盐度为主,通过调控离子组成,来改善土壤结构。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奶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和通透性的变化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和通透性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9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RA组、恢复组,n=3),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1.40],SARA组和恢复组先后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试验饲粮诱导SARA发生,每种饲喂15 d,恢复组奶山羊待SARA诱导成功后自由采食青干草30 d。对照组奶山羊分别在饲养30、60(与SARA组3只同时)和90 d(与恢复组3只同时)各屠宰1只。采集瘤胃腹囊部上皮组织用于石蜡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尤斯灌流系统(Ussing chamber)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SA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组(P<0.05),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颗粒层厚度对照组显著高于SARA组和恢复组(P<0.05),但SARA组和恢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棘突层厚度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上皮总厚度恢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RA组(P<0.05),但对照组与SAR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SARA组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被破坏,细胞间隙增大,棘状层细胞线粒体出现降解并出现空泡。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和恢复组瘤胃上皮短路电流(Isc)、组织导电性(Gt)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速显著升高(P<0.05),跨膜电位差(PD)显著降低(P<0.05)。综合得出,SARA破坏了奶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使瘤胃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瘤胃上皮屏障功能长期受损。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瘤胃上皮 形态结构 超微结构 通透性


FOC-RA-5诱导后黄瓜叶片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用致病力为0的FOC-RA-5在黄瓜胚根长约1cm(浸胚根)和子叶展平时(灌根)分别进行2次诱导处理,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诱导处理后每隔24h取黄瓜叶片作为供试材料,对黄瓜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进行测定,研究了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叶片内LOX、PAL、PPO、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PX、NR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处理组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酶活性;黄瓜叶片内APX、LOX、PPO、POD和PAL活性与诱导后黄瓜植株的病情指数呈负相关,NR活性与诱导后黄瓜植株病情指数呈正相关。


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检测
《中国兽医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进行初步研究。RT-qPCR结果显示,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内均有表达,且在皱胃内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次是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在皱胃内主要分布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在瘤胃、网胃、瓣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中也可见Ghrelin的免疫阳性细胞,但肌层中未见表达;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均有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且在肠绒毛和黏膜下层分布较多。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relin在胃肠道内表达量及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这表明Ghrelin对驯鹿的消化可能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Ghrelin 驯鹿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织化学


基于产量及环境友好的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确定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实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 m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呈指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N素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间土壤N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盈余率为0时,施氮量为237 kg/hm2,籽实产量为13.7 t/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78 kg/hm2,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4%,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5%;95%最高产量到最高产量为13.2~13.9 t/hm2,对应施氮量为193~291 kg/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19~563 kg/hm2,氮素盈余率为-19%~23%,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1%~26%,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2%~67%。施氮量193~291 kg/hm2是既保证玉米产量又满足土壤氮素盈余较少、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回收较高的合理施氮阈值。该研究为河套灌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作物 氮 土壤 玉米产量 施氮水平 氮素残留 投入阈值 环境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