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生育期分组及种植区划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大豆品种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生育期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不仅是该区品种合理布局及区内外种质交流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为全国大豆生育期分组和基于生育期组的大豆种植区划提供参考。【方法】以分属MG000、MG00、MG0、MGⅠ、MGⅡ和MGⅢ的21个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在扎兰屯、赤峰、呼和浩特、杭锦后旗和额济纳旗等5个地点,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生产上收集的120个代表性大豆品种进行田间种植,每个品种选整齐一致的15个植株定点观察,分株记载播种期、出苗期(VE)、始花期(R1)、生理成熟期(R7)和完熟期(R8),初霜时记载未成熟材料的最终发育时期。以出苗至生理成熟期(VE—R7)日数作为判定生育期的依据,应用"分年度划分法"对供试品种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同时,对代表性品种做地理分布调查,明确其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最北界限。【结果】供试内蒙古大豆品种归属于MG0000—MGⅢ这7个生育期组,其中3个早于MG000划分下限1.0—7.4 d,将其归入到MG0000,6个属MG000、20个属MG00、43个属MG0、35个属MGⅠ、8个属MGⅡ、5个属MGⅢ。MG0000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北麓及呼伦贝尔高原东北部地区;MG000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近山地区、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及阴山南北高寒地区;MG00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以东较冷凉地区、阴山前后冷凉地区局部和阴山东段大兴安岭南部冷凉地区;MG0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嫩江流域的呼伦贝尔、兴安盟传统农区及通辽市、赤峰市北部山区及阴山山脉前山较暖地区;MGⅠ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南温凉区、赤峰丘陵山地温凉区及阴山南麓温凉区;MGⅡ分布于大兴安岭岭南温和区、阴山南麓土默川平原和河套梁外温和区;MGⅢ分布于西辽河平原温热区、大青山南部梁峁地、河套平原灌溉区和阿拉善高原绿洲地区。根据品种分布区域,参照当地农业区划和气象资料,形成了基于品种生育期组的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区划方案,绘制了各生育期组品种的种植区划图。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引种方案和区域试验分区调整方案。【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分布区域广,生育期生态类型丰富。通过生育期分组,可优化品种布局,加强区内外种质交流,提高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针对性,加速品种的推广利用。
断奶时间和直线育肥技术对蒙寒杂交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北方半农半牧区羔羊最佳断母乳时间,为直线育肥技术应用提供基础。选用60只出生时间和出生体重相近(8.86±1.71 kg)的蒙寒杂交(蒙古羊♂×小尾寒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羔羊随母哺乳至75 d,试验组羔羊分别在14、21和28日龄时断奶(EW14组、EW21组、EW28组),随后饲喂羔羊专用代乳粉到75 d。所有羔羊于75 d后直接进入育肥阶段,直到6.5月龄出栏。结果表明:EW14组羔羊日增重比ER组高19.59%(P<0.05);公羔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羔(P<0.05);各组试验羔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GR值、肉p H值、失水率和熟肉率的各项数据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EW14组比ER组高86.71元/只。结果显示,蒙寒杂交羔羊于14日龄断母乳并进入直线育肥阶段,能够加快育肥速度,缩短出栏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羊种布鲁菌分离株bp26及omp10基因的分子进化与变异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羊种布鲁菌内蒙古分离株和疫苗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对羊种布鲁菌分离株B1、B2、B3、B4以及疫苗株M5、S2、A19的bp26及omp10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与国内外的代表性毒株进行了序列比对。结果显示:4株分离株的bp26序列长度均为900bp,开放阅读框为753bp,与疫苗株M5同源性为100%,疫苗株S2和A19的同源性为99.99%;分析发现所有序列中共有4处变异,A19 bp26基因的CDS区第304位A→G和第405位C→T突变,S2 bp26基因的第498位C→T和727位G→A突变;其中304位的A→G的变异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从天冬酰胺(N)到天冬氨酸(D),727位G→A的变异导致氨基酸发生了缬氨酸(V)到异亮氨酸(I)的变化;而分离株和疫苗株M5未发生变异。4株分离株的omp10序列长度均为513bp,开放阅读框为396bp,同源性为99.99%,与疫苗株S2和A19同源性为100%;分析发现疫苗株M5的omp10基因序列发生了1处变异,第144位C→T,但没有引起氨基酸改变,其他菌株没有发生变异。
关键词: 布鲁菌 bp26基因 omp10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遗传变异


温度、NaCl及PEG胁迫对沙生木地肤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沙生木地肤种子为材料,置于不同变温,不同NaCl和PEG-6000浓度下进行萌发试验,探讨温度、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其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生木地肤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15℃,发芽率为(92±3.27)%,但与20℃/10℃和15℃/5℃下发芽率无显著差异,过高温或过低温周期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NaCl溶液(≤0.2mol/L)对种子的初始发芽率和最终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高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种子的初始发芽时间逐渐推后,NaCl浓度>1.0mol/L,种子仍能萌发,但幼苗生长基本停止;PEG胁迫下,沙生木地肤种子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渗透势≥-1.0MPa下,PEG胁迫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不明显,渗透势降低到-1.6MPa时,发芽率仍高于40%,萌发幼苗仍能缓慢生长。


冬春季海岸滨麦碳水化合物变化差异性与其环境异质性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烟台海岸不同生态断带自然生长的滨麦(Leymus mollis(Trin.)Hara)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晚秋气温降低和冬季冷冻和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滨麦叶片和地下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以探讨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在其含量上的差异与环境异质性关系及在滨麦抗盐抗风中作用。结果表明,处在近高潮线(10m)高盐、高水分、强风和低温环境的滨麦根茎和芽粗壮、地上枝叶低矮,春季返青晚;随远离高潮线(50m)土壤盐浓度和海风风速降低,温度增高,滨麦根茎变细,地上枝叶细长,春季返青早,其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形态可塑性与环境异质性相关。随晚秋气温下降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地上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向地下转移,地下繁殖器官根茎和芽成为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库"。在茎和根中可溶性糖向顶芽转移同时淀粉下降,纤维素含量增加。但近高潮线10m处的滨麦,冬季地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地下转移较早,芽中储存了较多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春季返青晚但叶中积累较多的纤维素与其抗冻和抗风相关;而生活在远离高潮线50m处的滨麦晚秋生活期略有加长,冬季转移到地下部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较少,储存量较低,返青较早,其叶片和地下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与其环境低盐、弱海风及其快速生长相关。因此,不同生态断带滨麦在入冬和春季地上和地下碳水化合物转移和转化上的差异在其适应异质环境、产生形态可塑性、形成多抗逆性中起重要作用。


赤峰地区大豆救灾补种品种筛选与研究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6个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分期播种,分析比较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明确了16个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搭配组合,筛选出8个适合赤峰地区救灾补种的品种(合丰50、绥农28、黑农55、合丰47、东农48、黑河43、黑河45、蒙豆16)。


外源亚精胺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干旱敏感的谷子品种‘狼尾巴’为试验材料,在营养液栽培模式下,采用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光合特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以及蔗糖、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谷子幼苗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积累,抑制植株的发育,而外源Spd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效果,0.1mmol/L亚精胺处理后,谷子幼苗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比干旱胁迫处理显著升高,同时蔗糖磷酸合成酶、淀粉合成酶等酶活性升高,并最终促进了蔗糖、可溶性总糖以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缓解了干旱胁迫对谷子幼苗生长发育的抑制。以上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外源Spd能缓解叶片气孔的关闭,促进植株对CO2的吸收,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积累能力,并最终提高了谷子幼苗的抗旱性。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沙漠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3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特征,分析植物叶片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0种植物的比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比叶面积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氮含量与叶片碳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与其他所有的叶片性状都无相关性。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叶氮含量和叶碳含量在不同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碳氮比在不同功能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环境变化对植物种群的作用,增进对丘间低地植被演变特征的认识。


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谷子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及相关关系,本试验以呼和浩特地区主推品种小香米为对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观测农艺性状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个谷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倒伏、单穗重、杆重、单株有效分蘖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31.25%、41.03%、39.25%、32.87%和30.7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穗长、杆重、单穗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倒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生育期与杆重呈正相关,与单穗重呈负相关;主成分1,2,3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3.33%。该研究结果可为呼和浩特地区谷子的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向日葵盐胁迫相关基因的cDNA-AFLP差异表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向日葵盐胁迫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分离并鉴定耐盐相关基因。方法:采用c DNA-AFLP技术分析盐胁迫产生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结果: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32对有差异表达的引物组合。用其进行选择性扩增,获得差异表达的上调TDFs 845条。经二次PCR扩增及反向Northern blot验证,获得42个阳性TDFs。对其中12个TDFs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得到10条TDFs核苷酸序列。经Blastx比对及功能分析,10个TDFs均与应答盐胁迫相关,涉及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胁迫相关功能蛋白、衰老相关蛋白以及与蛋白相互作用有关的蛋白。结论:利用c DNA-AFLP技术鉴定出一批盐胁迫应答基因,为揭示向日葵耐盐分子机制及指导向日葵耐盐分子育种实践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