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829条记录
正交设计优化中药类植物提取物组方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中药类复合植物提取物,首先以抑菌率、抗炎率和抗氧化IC50值为评价指标,从19种中药类植物中遴选出石榴皮、桂枝、厚朴、青蒿和鸡血藤5种原料作为复合提取物组分;然后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组分不同配比,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获得分别具有最佳抑菌(Fab)、抗炎(Fai)和抗氧化(Fao)功能的3个组方,其组分中厚朴、鸡血藤、青蒿、桂枝和石榴皮的比例依次为7∶13∶6∶9∶1、7∶13∶4∶1∶1和3∶13∶4∶1∶7。验证试验结果显示:Fab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1,Fai抗炎IC50值为0.144 mg·mL-1,Fao抗氧化IC50值为0.222 mg·mL-1。通过以上研究,获得兼具抑菌、抗炎和抗氧化功能的复合植物提取物最优组方3个。

关键词: 中药 正交设计 植物提取物组方 抑菌 抗炎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属植物细胞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兰属(Cymbidium)植物作为重要的观赏花卉,是研究被子植物花器官分化的良好模式类群。目前,兰属植物的染色体进化研究十分受限,其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尚不清楚,部分种或变种仍缺乏着丝粒、端粒、核仁组织区等细胞学标记。本研究从常规的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两个角度对兰属植物染色体的倍数性、核型、染色体行为、荧光原位杂交、表观遗传标记及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为兰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并为细胞学及分类学相关工作的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兰属 细胞学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PR蛋白在植物细胞器组分转录后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遗传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蛋白是陆生植物中最大的蛋白家族之一,是一类RNA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器基因的转录后加工过程,对细胞器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具有深远影响.PPR突变后造成叶绿体光合电子传递链和线粒体呼吸链等进程受损,最终通过影响光合作用或者呼吸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发育异常,影响产量、育性、籽粒品质等.近年来,关于该蛋白家族成员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该家族庞大,大部分成员的功能还未被解析.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PPR蛋白调控细胞器基因转录后加工的分子机理及对细胞器和植株发育的影响,提出PPR家族还未解决的问题,为深入解析该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育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PPR蛋白;转录后调控;细胞器代谢;植株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地方豇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浙江项目组从全省32个县(市/区)共收集到豇豆地方资源76份。本研究通过对76份种质43个基本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发现76份种质包括30份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 ssp.sesquipedialis)、46份普通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 ssp. unguiculata)。浙江地方豇豆种质在生长习性、嫩荚商品性及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101个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SNP标记对该群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这些种质可以依据荚长分为长荚和短荚2大类,长荚类群以长豇豆种质为主,短荚类群以普通豇豆种质为主。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豇豆遗传基础,为地方豇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豇豆 地方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LAF-seq结合BSA方法发掘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皮色不仅是一个形态标记,还是一种重要的进化性状,与大豆商品性、营养价值以及抗性关系密切。本研究以黄色种皮大豆品系BMY及其褐色种皮衍生品系BMZ为亲本,从F2群体中分别挑选出黄色种皮和褐色种皮的植株各9株,构建了两个极端性状混合池DNA文库,借助SLAF-seq和BSA技术,挖掘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对于26 121个高质量SNP位点,利用SNP-index方法和ED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获得8个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第5、11、12、19和20染色体,包含620个编码基因。对这620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NR、Swiss-Prot、GO、KEGG和C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600、518、533、133和256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4个,分别为Glyma05g005600、Glyma05g009700、Glyma12g006100和Glyma12g047300。候选区域内编码基因的深度注释有助于功能基因的进一步分离,为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种皮色 重测序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唑类杀菌剂在蔬菜中的残留分布及对不同人群的累积性膳食摄入风险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蔬菜中残留的三唑类杀菌剂可能存在的累积性膳食摄入风险,本研究基于蔬菜样品检测获得的三唑类杀菌剂残留数据,分析了来自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及福建省5个地区的1612批次蔬菜样本中8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残留分布,并采用相对效能因子法以及概率评估方法的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技术和Bootstrap抽样技术,对目标人群通过蔬菜摄入三唑类杀菌剂的累积急性及慢性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检出较多的农药及产品组合为芹菜和西红柿中的苯醚甲环唑,检出率分别达到23.1%和20.4%,其他检出率较高的农药还有三唑酮、戊唑醇、氟硅唑、烯唑醇、丙环唑、抑霉唑及腈菌唑。各类蔬菜中,黄瓜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对不同人群累积暴露量的贡献率最大,为50%~70%。在第97.5百分位点处,蔬菜中残留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各年龄段人群的累积慢性暴露量均低于慢性参考剂量(ADI),其中0~35个月婴幼儿的累积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商(%ADI)值最高,平均为34.6%,但仍低于100%;在第99.9百分位点处,蔬菜中残留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各年龄段人群的累积急性暴露量均低于急性参考剂量(ARfD),0~35个月婴幼儿的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商(%ARfD)值最高,平均为51.7%,但也低于100%。研究表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及福建5个地区蔬菜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的累积急性及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皆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 蔬菜 三唑类杀菌剂 残留 膳食摄入风险 累积性风险 概率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冬小麦产量估算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高效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以浙江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精灵4多光谱相机获取冬小麦5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冠层多光谱数据,选取多光谱相机的五个特征波段计算各生育时期的72个植被指数,分别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不同生育时期的产量估算模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对估算模型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最优,SMLR、PLSR和SVM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接近。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所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的R2、RMSE和RE分别为0.92、0.35、11%;0.93、0.33、10%;0.94、0.32、9%;0.92、0.36、9%;0.77、0.67、33%。模型验证时,抽穗期估算效果最好(R2、RMSE和RE分别为0.91、0.35和1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估算效果接近且有很好的估算能力,成熟期估算精度最差(R2、RMSE和RE分别为0.71、0.47和13%)。由此说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无人机多光谱提取的植被指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估算效果。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 小麦产量 统计分析 机器学习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异黄酮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利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评估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T2DM小鼠生理生化、血液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造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type 2 diabetes model control group,T2DM)、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etformin positive control group,PC)、大豆异黄酮不同剂量干预组(75、150、300mg/kg) (soybean isoflavones 75、150、300mg/kg,SI75、SI 150、SI300).每周监测饮水量、摄食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体重(body weight,Bw).灌胃6w后,测定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cholesterol,LDL-C)、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肝、肾病理学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空肠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大豆异黄酮干预使小鼠体重呈现整体增加趋势,且高剂量组上升态势较低剂量组明显(P<0.05);大豆异黄酮高剂量干预能显著降低T2DM模型小鼠的血清TG(P<0.01)、CHO (P< 0.01)、LDL-C (P< 0.01)和IL-1β (P<0.01)的水平;相比T2DM组,大豆异黄酮干预组的肝重和肾重指数均有所降低;对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相比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在其他各组中乳酸菌属比例升高;Allobaculum在其他各组中含量极低;苏黎世杆菌属在T2DM组、SI75组几乎消失,但在SI150、SI300中比例升高;Faecalibaculum比例降低;相比NC组,T2DM组的拟杆菌属S24-7群-norank相对增加,而大豆异黄酮干预后明显降低.对各组小鼠空肠菌群结构进行PCA分析,NC组、T2DM组、ST干预组有明显不同的聚类,但SI各组之间聚类差异不明显.结论 大豆异黄酮高剂量干预6w可以有效降低T2DM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TG、LDL-C、炎症因子--IL-1β水平,改善T2DM小鼠"多食"和"多饮"症状,相对增加体重,并可能通过减少炎症的发生从而对肝、肾产生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也可升高T2DM小鼠乳酸菌属比例,降低拟杆菌属S24-7群-norank,降低Allobaculum.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2型糖尿病;脂代谢;肠道菌群;小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收期对瓯柑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收期,设置了3个采收期(花后203、213和223 d)采收果实,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果实采收时的品质及常温贮藏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花后20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花后22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花后21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低,无干枯果,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含量较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各采收期果实的果汁率在贮藏150 d后均有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且部分果实风味出现异常。综合来看,花后213 d(11月下旬)为瓯江流域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采后常温贮藏期不宜超过150 d。

关键词: 瓯柑 采收期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时输精处理对后备母猪黄体GnRH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定时输精处理对后备母猪黄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将12头体况良好的后备母猪分为4组,即D16-APG组、D16-C组和D25-APG组、D25-C组(其中D16-APG组和D25-APG组母猪按照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分别在妊娠第16,25天屠宰,取黄体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nRH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GnRH信号通路中,与D16-C组相比,D16-APG组NRAS、MMP2、GNA11、PLCβ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妊娠第16天显著上调(P<0.05);与D25-C组相比,D25-APG组MMP2、NRAS、GNA1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妊娠第25天显著上调(P<0.05)。在WNT信号通路中,与D16-C组相比,D16-APG组WNT10B、PRKCB、CTNNB1、ESR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妊娠16天显著上调(P<0.05);与D25-C组相比,D25-APG组PRKCB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妊娠25天显著上调(P<0.05)。说明定时输精处理可通过GnRH和WNT信号通路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定时输精 后备母猪 黄体 GnRH信号通路 WNT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