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现状、趋向和启示
《世界农业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设施农业智能化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中国设施农业智能化工作的几点启示。


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水稻秸秆饲料化的可行性,以中粳水稻秸秆为青贮原料,研究了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秆青贮料品质的影响。将新鲜稻草切碎后加入添加物,设乳酸菌组、米糠组、乳酸菌+米糠组,乳酸菌添加量为1 kg鲜稻草中加入0.02 g 1.6×105CFU/g乳酸菌制剂,米糠添加量为1 kg鲜稻草中加入100 g米糠,同时设对照组(无添加物)。原料装入聚乙烯袋青贮,45 d后开袋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乳酸菌组稻草青贮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干物质回收率、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分别提高了60.63%、3.82%、134.78%和332.64%,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氨态氮/总氮值分别降低了53.74%、36.68%,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米糠组稻草青贮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干物质回收率、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1.06%、17.08%、157.10%和349.31%,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氨态氮/总氮值分别降低了44.90%、46.68%,且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乳酸菌+米糠组的青贮料发酵品质最佳,除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P<0.05)。pH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乳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值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综合各测定指标结果表明,同时添加乳酸菌和米糠能更好地改善稻草青贮料品质。


裂解性福氏志贺氏菌噬菌体SF-A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巴氏杀菌牛奶中的灭菌效果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裂解性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flexneri)噬菌体,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巴氏杀菌牛奶的灭菌效果。以福氏志贺氏菌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获得特异性针对福氏志贺氏菌的具有高裂解活性的噬菌体,命名为SF-A2。运用PEG/NaCl法纯化SF-A2,经负染后电镜观察,该噬菌体为肌尾科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噬菌体特异性针对福氏志贺氏菌,且对温度及pH值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将SF-A2以高感染复数(103)用于即食性食品(牛奶)中的福氏志贺氏菌的生物防控实验。结果表明:SF-A2能够有效灭菌,在加入48h后,福氏志贺氏菌降低了3lg(CFU/mL);作用至72h,能够完全将福氏志贺氏菌灭活。从而表明,裂解性福氏志贺氏菌噬菌体SF-A2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能够在食品中防控福氏志贺氏菌的污染,也为防治由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提供生物源性治疗源。


硫包衣尿素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土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两种硫包衣尿素(SCU1,SCU2)在等N量或减N30%的情况下对辣椒产量、品质、N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其后效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与普通尿素相比,等N量和减N30%的两种硫包衣尿素增加了辣椒产量(增产幅度为2.8%~16.6%)和Vc含量(增加幅度为3.5%~10.2%),且SCU1增加Vc含量效果明显而SCU2增产效果明显,这可能与二者的包膜厚度有关(SCU1包膜较薄,SCU2包膜较厚);②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两种硫包衣尿素之间N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等N量的SCU2的农学效率要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SCU1,而减N30%的SCU1和SCU2的N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和等N量的SCU1和SCU2;③普通尿素、等N量和减N30%的SCU1和SCU2的后茬作物浙江长莆瓠子的产量差异不大,但是这些施肥处理的后茬作物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表明前茬作物施用的肥料可以被后茬作物加以利用。上述这些结果表明硫包衣尿素能够提高辣椒产量和Vc含量而没有提高N肥利用率,且SCU2增产效果优于SCU1,SCU1增加Vc含量优于SCU2。


水葫芦渣粪便混合物蚯蚓堆制后微生物活性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蚯蚓用于水葫芦渣(water hyacinth residue)堆肥的可行性,设计水葫芦渣与牛粪、水葫芦渣与猪粪和水葫芦渣与鸡粪2∶1堆肥混合物(HCD、HPM和HCE)中接种蚯蚓(Eisenia foetida)进行堆肥,探讨蚯蚓堆制后堆肥产物的微生物活性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堆肥相比,蚯蚓堆制30d后,HCD、HPM和HCE中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而基础呼吸、微生物代谢熵、脱氢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升高;其中HCD中总固形物平均质量损失增加3.32%(P<0.05);HCD和HPM中的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HCD和HCE中的全钾含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增加(P<0.05)。可见水葫芦渣混入部分牛粪经蚯蚓堆制可达到减少堆肥时间、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而水葫芦渣混入猪粪和鸡粪进行蚯蚓堆制的效果较差。


氨基酸平衡和外源酶对异育银鲫的生长、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初重17 g的异育银鲫36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Ⅰ组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氨基酸不平衡日粮,Ⅱ组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氨基酸平衡日粮,Ⅲ组喂蛋白质含量为32%的氨基酸平衡加酶日粮,Ⅳ组喂蛋白质含量为35%的氨基酸不平衡日粮。结果表明:氨基酸平衡和外源酶不仅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而且显著降低异育银鲫氮收支中的排泄氮比例,提高生长氮比例(P<0.05)。在含氮排泄废物中,氨基酸不平衡组的氨氮、亚硝基氮含量显著高于氨基酸平衡组(P<0.05)。相关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氨基酸平衡日粮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氨基酸平衡组的总蛋白和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不平衡组。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氨基酸平衡 外源酶 氮代谢 血液生化指标


稻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系统构建研究初探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化农田化肥投入超量、稻区水体N、P、K富集度超高,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状,该文系统研究了农田流失养分从农田到水体,再由水体回到农田的循环利用过程,并构建农田养分流失循环利用系统工程,为我国农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农田面积为18.6 hm2,水稻季农田化肥N、P、K投入量分别为305.7、44.9、150.8 kg·hm-2;整个水稻季本区域农田地表径流量为4 518.0 kg·hm-2,其中N、P、K流失量分别为16.6、0.5、9.6 kg·hm-2,占水稻季N、P、K肥投入量的5.45%、1.07%和6.37%;农田周围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的N、P、K拦截量分别为67.8、8.1、99.7 kg,分别占本研究区域N、P、K流入量的21.84%、90.31%和55.73%。将水生植物还田,晒干水葫芦(Halerpestes cymbalaria)按4 500 kg·hm-2农田施用,可分别减少农田化肥N、P、K的投入量106.2、9.5、105.8 kg·hm-2。该研究成果对于减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红米杂草稻中矿质元素及蛋白质含量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蛋白质和矿质元素(Ca、Fe、Cu、Mn、Se)为主要指标对药食两用的红米稻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价,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了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对Ca、Fe、Cu、Mn、Se等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红米稻的米皮中蛋白含量最高,精米中蛋白含量略低于米皮,米壳中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米皮与精米。矿质元素以米皮的Ca、Fe、Mn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精米与米壳,而米壳中也含有较多的Ca、Fe、Cu、Mn,均高于精米。


4套水稻稻瘟病鉴别品种对江苏地区主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适于目前江苏地区稻瘟病的水稻鉴别品种,区分不同菌株的毒力,该研究用江苏地区19个主要稻瘟病菌群的菌株,分别在水稻苗期和孕穗期以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水稻稻瘟病的中国鉴别品种(CRDS)、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TMGLs)、中国农业科学院构建的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LTHNILs)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构建的C039系列近等基因系(C039 NILS)进行鉴定。病情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苗瘟与穗颈瘟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599,P<0.01)。清泽单基因系和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对各菌株的抗性差异都较明显,可作为较好的鉴别品种。江苏地区目前毒力较强的稻瘟病菌群是ZD1和ZF1生理小种,尤其是ZF1菌群,这4套稻瘟病鉴别品种对该小种的4个菌株均表现较高的感病率。根据目前江苏地区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群特征,将LTHNILs和TMGLs的爱知旭、K3、福锦、K59搭配使用,较适宜作为江苏地区的水稻稻瘟病鉴别品种。


近25年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熟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9年和2009年3期的1∶10万Landsat/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常熟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耕地流出强度大,年均递减率高,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建设用地比重增加,土地利用不平衡。说明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密不可分,应从人口、政策、规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