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芦荟斑点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摘要:对芦荟斑点病进行病原鉴定,研究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及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芦荟斑点病是因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导致,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C,最适生长温度为26~32°C;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2~38°C,最适产孢温度为28~34°C的施保功、甲基托布津对芦荟斑点病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为98.7%和97.6%。


“123种植模式”对土壤酶学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123种植模式"(B,RVCs)和休闲轮作模式(A,FRCs)、蔬菜连作模式(C,VCCs)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土壤酶学因子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整套模式完成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3种种植模式酶活性均表现为0~15cm高于15~30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反之;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A模式0~15cm高于15~30cm土层,B、C模式土层之间15~30cm高于0~15cm。与传统模式和当地模式相比,"123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脲酶活性为C>B>A。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发现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速效磷对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的影响力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为最大,其它养分因子对以上三种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影响上。


饲料中添加鸟苷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部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对照饲料和分别添加50、100、200、300、400mg/kg鸟苷酸二钠盐(5′-GMP-Na2)的试验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0.61±0.01)g凡纳滨对虾42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对虾的相对增重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全虾的体成分组成,分析血清和肝胰脏总抗氧能力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摄食添加50mg/kg鸟苷酸饲料组对虾的增重率最高,其次为100mg/kg组,但6组对虾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对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对虾血清及肝胰腺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其中添加量为50和100mg/kg时,血清T-AOC分别比对照组升高11.2%和5.8%。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鸟苷酸钠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体蛋白及脂肪的含量以及血清及肝胰腺中T-AOC水平和SOD活性。


二次酶解麦谷蛋白制备富含谷氨酰胺(Gln)活性肽营养液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确定了Gln活性肽的水解用酶为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以及酶解过程中最佳酶解条件。通过两次酶解工艺制备Gln活性肽,胰酶的选用条件为底物浓度3%、酶浓度3%p、H 8.0、温度48℃和反应时间2 h;碱性蛋白酶的条件为底物浓度3%、酶浓度3%、pH 8.0、温度68℃和反应时间1.5 h。酶解液通过透析(10 ku以下)后产品有效Gln为213.5 mg/g。产物的分子质量在900~2.4×104u之间。


柑桔木虱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防治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柑桔木虱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主要天敌种类,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以及一些病原微生物等,讨论了今后持续控制柑桔木虱的控制措施的发展趋势。


有机硒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动物体内含硒约0.05~0.2mg/kg。肌肉中总硒含量最多,肾肝中硒浓度最高,体内硒一般与蛋白质结合存在。现在科学家们明确了硒营养生物学功能最重要的是作为硒蛋白、含硒酶的必要成分,在机体内发挥抗氧化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消除过多自由基,


玉米DDGS替代豆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饲料中用玉米DDGS替代部分豆粕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 Oreochromis aureus ♂)幼鱼生长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2.48±0.03)g的试验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用玉米DDGS替代豆粕的试验饲料,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6.7%、33.3%、50%、66.7%和83.3%,(记为G1、G2、G3、G4、G5和G6),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试验持续8周,分别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称重。结果显示,4周时,G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G2、G3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G5组(P<0.05);饲料系数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G5、G6组(P<0.05),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8周时,G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低,显著低于G3组(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G1、G2组和G3组(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有所差异,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肥满度以G6组为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以G6组最高,显著高于G1(P<0.05),对照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6组(P<0.05),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奥尼罗非鱼饲料中用不超过50%的玉米DDGS替代豆粕,不会显著影响其生长性能。


不同成熟度菠萝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用菠萝巴厘品种8成熟和9成熟的果实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其中的香气成分,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结果显示,在8成熟果实中检测到13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0种,烯类2种,苯类1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甲酯(50.89%),其次是己酸乙酯(16.11%)、2-甲基丁酸甲酯(8.68%)、辛酸甲酯(5.23%)和辛酸乙酯(2.40%);检测到2种烯类成分,分别为(E)-3,7-二甲基-1,3,6辛三烯(5.18%)和à-蒎烯(0.65%);还检测到甲苯(0.32%)。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2类共27种香气成分,分别是酯类17种和烯类10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辛酸甲酯(25.27%),其次是辛酸乙酯(21.00%)、己酸乙酯(17.64%)、己酸甲酯(14.34%);在烯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β-順式-罗勒烯(1.00%)、à-蒎烯(0.81%)和反式-罗勒烯(0.48%)。此外,仅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菠萝特征香气成分3-甲硫基丙酸甲酯,其相对含量为1.36%。说明9成熟菠萝果实香气成分比8成熟的丰富,且此时特征香气成分形成;如果非远距离运输,9成熟是鲜食菠萝的理想采收成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