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温湿度对黄芪根瘤象甲卵发育历期及孵化率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为近年来在甘肃省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地下害虫,是引起黄芪麻口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该虫害在甘肃省黄芪主产区均有发生。国内外仅李建军等(2014)对黄芪根瘤象甲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自然界中,温湿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卵期是决定黄芪根瘤象甲种群后代生存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温湿度对黄芪根瘤象甲卵发育历期及孵化率的影响,以期为其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陇东旱塬长期施肥黑垆土上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与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位于甘肃平凉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配施秸秆(SNP)、单施有机肥(M)和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MNP)。调查了试验38年玉米和小麦产量,依据降水量将生育年划分为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长期施肥的产量变化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率特征,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施肥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处理相比,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增产89.8%~151%、108%~174%和52.1%~102%,春玉米分别增产56.3%~99.9%、81.3%~104%和105%~127%。年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小,对春玉米影响较大。与N处理相比,三种降水年型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其中冬小麦在干旱年、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166%~198%、520%~654%和100%~164%、53.4%~105%,春玉米分别增加161%~218%、262%~289%和56.0%~99.2%、104%~125%。相同施肥处理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9.9%~23.3%和10.6%~23.3%,而春玉米丰水年较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增加6.0%~25.0%和20.4%~27.7%。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水分利用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2.2%~26.6%和22.3%~37.7%,而春玉米分别下降了41.9%~49.5%和10.9%~24.4%。回归分析表明,不论年降水量多寡,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主要受施肥量和生育期降水影响。【结论】陇东旱塬不论年降水量多寡,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与单施氮肥相比,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及降水利用率。因此,氮磷配合的基础上配合秸秆或有机肥是保障该地区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策略以获得更高产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降水年型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肥料贡献率 降水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以无添加剂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了甲酸以及两种乳酸菌类青贮添加剂(Sila-Max,Sila-Mix)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黑麦和黑麦青贮饲料的调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甲酸处理组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最优;Sila-Max和Sila-Mix处理组的DMD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值和NH_3-N/T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对照组,其中Sila-Max用量最少,发酵品质最优;青贮原料间小黑麦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黑麦,更适于调制青贮饲料。综上,小黑麦添加甲酸调制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最优,小黑麦添加Sila-Max处理调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最优。

关键词: 黑麦 小黑麦 青贮 甲酸 乳酸菌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塬条件下,以40%乙·莠SE为指示除草剂,测定了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结果表明:通过植保无人机喷施,40%乙·莠SE的控草效果随施药量的减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玉米果穗有效长度、果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及纯收益均随施药量的减少呈先增后降的态势,当施用量降至2 400 mL/hm~2,即较推荐用量(4 500 mL/hm~2)减少用药46.67%时,对藜、狗尾草和总草的株防效仍分别高达93.31%、65.51%和86.40%,鲜重防效分别高达99.12%、78.61%和93.44%;对玉米穗部性状、产量及纯收益的影响程度亦降至较低或最低,其产量较人工除草和背负式喷雾器以药剂常用量喷施分别减产0.17%和增产5.61%,其纯收益较人工除草和背负式喷雾器以药剂常用量喷施分别增加652.08元/hm~2和1 076.85元/hm~2。可见,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显著,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玉米田 植保无人机 土壤处理除草剂 减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庄浪13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庄浪13号是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2年以兰天15为母本,豫麦5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7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原代号02-116。于2017年1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和秋覆膜是西北旱地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效的节水增产措施。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作物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甘肃省通渭县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比较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玉米秸秆还田、麦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麦秸秆还田和传统平作种植对西北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冬小麦全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在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分别提高6.1%和9.6%,而单一秸秆还田分别提高0.7%和4.6%。在降水偏多的2011—2012年度,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比传统平作低19.0 mm (P<0.05)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在降水偏少的2012—2013年度,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平均比传统平作多耗水39.1 mm,其中,两个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的耗水量,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并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调用。与传统平作相比,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可使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1.0%~69.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6%~43.0%;而单一秸秆还田的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2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11.6%。以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增产效果最好,2年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平作提高51.1%和4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西北旱农区小麦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旱地 秸秆还田 秋覆膜 籽粒产量 土壤耗水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外源NO对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国能4号甜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5、0.1和0.2 mmol·L~(-1))硝普钠(SNP,NO供体)处理1.6%NaCl胁迫下的种子和幼苗,统计种子发芽数,测定幼苗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甜高粱种子的萌发,种子发芽指标(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降低,1.6%NaCl是甜高粱种子萌发的敏感盐浓度;喷施不同浓度SNP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MDA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其中0.1 mmol·L~(-1)SNP处理效果最佳。0.1 mmol·L~(-1)SNP处理下,与单独盐浓度处理相比,甜高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增加了29.51%、39.21%和38.91%;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30.00%、184.38%、214.13%、17.00%、8.78%和40.63%;MDA含量降低了34.01%;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增强了33.38%、55.75%、23.17%和116.46%。综上,盐胁迫下适宜浓度的SNP处理,可提高甜高粱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活性氧,从而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植株抗盐性。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甜高粱耐盐性及揭示其耐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高粱 一氧化氮 盐胁迫 种子萌发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绵羊复胃发育、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绵羊复胃发育、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8只体重相近[(20.30±1.27) kg]、体况良好的3月龄萨福克×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4(EO4组)和7 g/d(EO7组)牛至精油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2 d。结果显示:1)绵羊瘤胃容积随饲粮中牛至精油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大(P<0.05),与CON组相比,EO7组瘤胃容积指数提高了2. 09%(P <0. 05),皱胃容积指数降低了1. 61%(P <0. 05)。2)与CON组相比,EO4组瘤胃中纤维素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皱胃中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 EO7组瘤胃、网胃中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瓣胃中纤维素酶和皱胃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饲粮添加4和7 g/d牛至精油均显著降低了瘤胃中原虫数量(P<0.05);与CON组相比,EO4组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 EO7组瘤胃中真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能促进瘤胃发育及瘤胃中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增殖,抑制原虫的生长,提高瘤胃消化酶活性,且以7 g/d的添加量效果较好。

关键词: 绵羊 牛至精油 复胃发育 消化酶活性 微生物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hABF2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因子GhABF2是AREB1/ABF2的同源基因,过表达GhABF2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为了创制马铃薯抗旱种质资源,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hABF2基因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中,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12株,并通过PCR、qRT-PCR、Southern-blotting检测,筛选出GhABF2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且表达量较高的8个转基因株系.在干旱条件下,对苗期植株生长情况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植株相比,其生物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提高,转GhABF2基因植株在生长状态、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都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说明转录因子GhABF2的高表达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旱性.结果为马铃薯抗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中间材料和重要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 GhABF2 转基因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对撂荒(CK1)、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CK2)、连作2 a、连作4 a和连作6 a等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容重、结构分维、总有机碳、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差异显著,连作6 a土壤容重最小;(2)连作可以改变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比例,各处理中>4 mm粒径的土壤含量最高;(3)马铃薯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连作6 a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撂荒降低14.27%;(4)马铃薯主要生育期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变化动态呈"S"型曲线,脲酶呈"M"型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5)细菌是连作土壤中优势菌,真菌和放线菌也占一定比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马铃薯长期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随连作年限明显改变.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