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寒区荒漠,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和景观特征之一,其重要性已被大量的研究报道所证实。然而,关于生物土壤结皮与昆虫种类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半固定沙丘柠条-油蒿群落和固定沙丘柠条-油蒿群落为观测样地,选择具有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植被群落为观测样方。昆虫的调查采用100m×100m的样方,利用样筐和网捕法收集昆虫,记录昆虫数量,采集标本在室内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无结皮覆盖的植被区相比,生物土壤结皮在地表的覆盖显著地增加了昆虫的多样性和种的丰富度,其中以苔藓和地衣为主的结皮覆盖的植被样方中昆虫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地高于以蓝藻和藻类为主的结皮样方。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昆虫多样性的贡献可能是由于稳定了土表、改善了植被系统中的土壤环境,为昆虫,特别是幼虫阶段提供相对适宜的土壤生境或部分食物来源。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腾格里沙漠 生物多样性 荒漠昆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环境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分析

种子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维生素C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 mg/100 g,陇薯3号最高,为18.68 mg/100 g,90-2-10最低,为12.23 mg/100 g;7个地点平均维生素C含量为15.04 mg/100 g,青海西宁最高,为16.75 mg/100 g,青海海南最低,为12.93 mg/100 g。中薯36这个品种的回归系数<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关键词: 马铃薯 维生素C含量 生态环境 方差分析 稳定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中心灰靶布局理论在作物布局上的应用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6 CSCD

摘要:利用品种中心灰靶布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1999-2000年青海省蚕豆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由于统筹考虑了多个性状,故可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较高的结论,克服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在作物布局分析上的缺点。表5,参4。

关键词: 品种中心灰靶布局理论 作物布局 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蚕豆组织培养芽增殖培养基筛选研究

种子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三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以N6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NAA、6-BA、肌醇在蚕豆组织培养中对芽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最适芽增殖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蚕豆芽增殖系数3~6的培养基NAA、6-BA、肌醇的浓度分别为0~1.0、1.0~3.0、200~500 mg/L。

关键词: 春蚕豆 组织培养 芽增殖 培养基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冷凉灌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4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期播种、异地播种、控光控温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501-8S育性的变化规律;利用501-8S与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正反交,F1自交、回交等,研究了其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501-8S是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属高温不育类型,日均温在12.5~17.5℃育性发生转换,光照长度对其育性无明显影响;501-8S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其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生态型 雄性不育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地区农田浅耕对杂草控制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干旱农业区有效控制农田杂草,减少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为发展旱作农业,提高产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浅耕、深耕配施除草剂,采样调查耕层杂草种子的消长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结果秋收后2d浅耕,将落入地表85%~90%的杂草种子全部耙入0~10cm耕层内,便于防除。5、10d浅耕,随土壤裂缝进入10cm以下种子依次占1.8%、4.1%;深耕,0~10cm耕层杂草种子占19.8%,10~30cm耕层种子占80.2%,10cm以下土层种子很少萌发出苗,难以根除;浅耕配施除草剂,耕层杂草种子平均每年以75.4%的速度下降,深耕以27.3%速度下降;浅耕可节约50%机耕费,在蓄水灌溉地区可节约50%灌水量;浅耕耙松表土,防止土壤水分散失,对不同耕作层的水分、养分含量影响不大;浅耕耕种2~3年应深翻耕种或休闲一年。结论在干旱地区秋收深耕,对翻入土壤10cm以下的杂草种子难以根除,且造成土壤风蚀严重,水分严重不足,影响播种或出苗,也是形成春旱的主要原因。而浅耕则有助于旱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旱作农业 浅耕灭草 耕层水分 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β-葡聚糖青稞新品种昆仑12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作物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