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昆虫病原线虫的室内感染活性及其所受温湿度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室内测定了SteinernemaCarpocapsaeOhio线虫对8种常见害虫的感染活性以及不同温湿度条件对该线虫感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线虫对甜菜夜蛾、小菜蛾、小地老虎、蛴螬以及大蜡螟等害虫的感染活性较高,48h感染死亡率为83%~93%;环境温度为20~35℃时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感染活性较高,但低温(15℃左右)条件下,通过提高线虫用量以及延长试虫感染时间也可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砂土含水量为5%~15%(w/w)时该线虫的杀虫活性最高,随湿度降低线虫感染活性明显降低;以大蜡螟、棉铃虫和甜菜夜蛾幼虫为寄主培养该线虫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感染活性 温度 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不同分离株vp2基因部分核酸序列分析

中国病毒学 2003 CSCD

摘要:根据已报告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cDNA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CH(鸡)、DU(鸭)、GE(鹅)和SP(麻雀)四种不同源IBDV分离株的vp2基因高变区。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表明,四种不同源IBDV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的同源性为97%.推导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98%,两个亲水区和七肽区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自然感染IBDV的鸭、鹅和麻雀不仅可成为病毒携带者或传染源,而且在病毒变异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麻雀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部分杂交水稻组合在菲律宾的试种表现

杂交水稻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 2 0 0 0— 2 0 0 1年从中国引进的部分杂交稻组合在菲律宾的试种表现。这些组合在菲律宾种植 ,产量普遍低于当地杂交稻组合PSBRc72H ,但其中有些组合在某些特定地区种植 ,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参试的中国杂交稻组合减产的原因主要是高温导致生育期缩短 ,易感水稻tungro病毒等

关键词: 中国杂交水稻 菲律宾 试种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品种苏渝76的高产生理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以蒸煮、烘烤用型甘薯新品种苏渝 76为研究对象 ,以食、饲、工业加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渝 30 3为对照 ,采用常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法 ,对苏渝 76在江苏南京粘壤土条件下的高产生理与栽培技术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其高产生理特性为栽后发根还苗快 ,结薯早 ,平均净同化率高 ,干物质积累在栽后5 0~ 90d期间明显快于对照品种苏渝 30 3;高产栽培技术的肥料处理间的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块根干物率及商品薯块数差异极显著 ,其它性状差异不显著 ,茎叶产量和生物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 ;不同栽插密度对结薯总块数、商品薯块数及单块薯重的影响极显著 ,总薯块数、商品薯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 ,肥料和密度对块根干物率具有互作效应

关键词: 甘薯 高产生理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高品质纤维种质基因库的拓建

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远缘杂交 ,开展了棉属野生种的高强纤维潜力基因向陆地棉品种转育研究 ,以构建高纤维品质的种质基因库。在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 ,陆地棉分别与异常棉 (Gossypiumanomalum)、辣根棉 (G .armourianum)、雷蒙德氏棉(G .raimondii)等杂交 ,克服杂交不可交配性、杂种一代的高度不育性等 ,通过多年的回交选择和纤维品质测定筛选 ,培育出了纤维品质基本稳定、农艺性状良好的一批超强的细长绒棉纤维种质系 ,其比强度远超过目前推广品种 ,马克隆值理想 ,如 :来自雷蒙德氏棉的 4 7个后代品系 ,其平均纤维比强度达 34.4 3cN/tex、纤维长度为 32 .2 9mm、马克隆值为 4 .37;来自辣根棉的 4 9个后代品系 :平均比强度达 35 .5 0cN/tex、纤维长度为 33.16mm、马克隆值为 4 .2 9;来自异常棉的 10 1个后代品系 ,比强度达 38.15cN/tex、纤维长度为 33.35mm、马克隆值为 4 .11。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一批高品质种质系 ,组成了一个高品质育种的亲本群体 ,成为高品质育种的重要基因库。

关键词: 陆地棉 超强纤维 纤维品质 基因库 拓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李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及其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果树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GACCGCTTGT-3'为随机引物,以奉化李(Prunussalicinacv.Fenghuali)为试材,对中国李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5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1.0U、2.5mmol/L、20ng、40ng和0.2mmol/L。利用该优化反应体系,用10个随机引物,构建了5个中国李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并以共有谱带率对这些品种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5个中国李品种的共有谱带率平均为33.2%,变异幅度为20.1%~44.9%。

关键词: 中国李 RAPD 品种鉴定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具有初级CO_2浓缩机制的生理特点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原种粳稻Kitaake为对照,研究了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PEPC的高表达和碳同化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原种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经统计分析,气孔导度的增加与光合速率的增加并无相关性.而在高光强下,与CO2浓缩有关的PEPC,CA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因此在大气CO2浓度下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50%);无CO2条件下,可减少叶内CO2释放量,从而降低了CO2补偿点.用专一的抑制剂DCDP处理,证明转PEPC基因水稻叶内PEPC的高表达与碳同化能力的提高和Fv/Fm的稳定性有关.用14C示踪20 s,转PEPC基因水稻14C较多的分配在C4光合原初产物天冬氨酸中,意味着叶内存在着一定的C4光合代谢途径.上述结果说明,用代谢工程可以在叶内构建初级的CO2浓缩机制,为转基因的高光效育种技术提供了生理依据.

关键词: 转PEPC基因水稻 CO2浓缩机制 碳酸酐酶(CA) 气孔导度 CO2交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的研究结果表明,FS-M_1天然授粉、人工授粉自交、自交套袋隔离、兄妹互交、剥蕾自交结角率均为3%左右,平均每角粒数1.3~1.8粒,表明雌性不育性稳定。用FS-M_1花粉授予正常油菜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F_1植株自然授粉结实正常F_1植株自交结角率为97%,平均每角21粒,雌性不育花粉对F_1育性无异常影响。电镜扫描发现:FS-M_1柱头乳突细胞扁平干瘪,发育畸形,可能是形成FS-M_1雌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雌性不育 突变体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916的选育

中国生物防治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B 916进行自然选育、紫外光和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自然选育菌株Z 49的生长速度比原始B 916菌株提高了28.6%,拮抗性能提高了33 3%。紫外光诱变菌株V 34,生长速度比对照菌株Z 49提高了2 2%,拮抗性能提高了100%;比原始菌株B 916生长速度提高了31 4%,拮抗性能提高了166 7%。硫酸二乙酯诱变菌株H 91,生长速度比对照菌株V 34提高了3 3%,拮抗性能提高了16 3%;比原始菌株B 916生长速度提高了32 9%,拮抗性能提高了210 0%。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拮抗细菌 自然选育 紫外光 硫酸二乙酯 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农业气象数学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CSCD

摘要:给出了水肥适宜状况下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理论模式 ,模式包含了光、温因子以及CO2 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由于综合模式参数过多难以直接求解 ,作者给出了模式参数的简易求解方法。最后 ,利用Licor-6 2 0 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鲁麦 2 2号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进行测定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水肥适宜状况下的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模型 ,为进一步建立更加准确的农业气候资源数值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光合作用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