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土层深度对稻田杂草种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对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常见杂草稗草、异型莎草、千金子和鳢肠种子进行不同土层深度的出苗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环境的重要因子———土层深度对杂草种子的出苗率有明显影响。上述4种杂草,种子埋深0~2.0cm土层的出苗数均占所有土层出苗总数的90%以上,埋深6.0cm及6.0cm以下土层的种子则基本不能出苗;杂草种子在土壤中能出苗的深度与杂草种类有关,双子叶杂草鳢肠种子埋深超过2.0cm就不能出苗,而稗草种子在8.0cm深处仍有少数出苗。文章还探明了不同土层深度的杂草种子出苗后,其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等生物量的差异。

关键词: 稻田杂草 土层深度 种子出苗及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6003对肌肉蛋白质的分解能力(Ⅱ)

食品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植物乳杆菌6003活细胞(Cell)、细胞裂解液(Cellextracs,CE)以及两者混合液(Cell+CE)对肌原纤维提取液中的蛋白质的分解作用。通过蛋白质、肽、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各实验组对肌原纤维提取液中蛋白、肽分解、游离氨基酸的增加作用较弱,其中Cell+CE组中作用稍为显著,CE组对肌原纤维提取液中蛋白质的分解几乎不起作用。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6003 肌浆蛋白 蛋白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取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99份(籼稻49份,粳稻50份)。比较分析了由品种的酚反应、氯酸钾抗性和稃毛长综合计算的判别值Z1;由硅酸体形态计算的Z2;根据叶绿体DNA电泳谱带判别栽培稻亚种类型的效果。结果表明:用叶绿体DNA判别栽培稻亚种类型的准确率最高,达95%;根据特性分类系数(Z1)划分籼粳类型的准确率次之,达86%;根据硅酸体形态分类系数(Z2)的判别准确率最低,为73%。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 籼粳分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及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测定了转慈姑蛋白酶抑制素(API)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的抗虫活性及对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转基因棉饲养棉铃虫,对幼虫拒食率24h达76.49%,72h达80.57%,试虫体重在取食48h后显著下降,72h后较对照低54.04%。试虫取食转API基因棉后,中肠的强碱性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取食24、48h后的强碱性胰蛋白酶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组的68.11%和55.89%;类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87%和64.61%;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不明显。显示转API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中肠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与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阻滞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转慈姑蛋白酶抑制素基因棉 棉铃虫 中肠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湿、中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宁盐1号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黏附因子基因R_1R_2区的克隆及表达

中国兽医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 Gen Bank登录的猪肺炎支原体 2 32株 P97基因和 J株黏附因子基因设计了 1对引物 ,以我国猪肺炎支原体Z株 (强毒株 )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通过 PCR方法扩增了该株黏附因子基因的部分序列。经序列分析后 ,重新设计了1对带有 Eco R 和 Hind 酶切位点的引物 ,并经引物的定点突变 ,PCR扩增了 Z株黏附因子的 R1 R2 区。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克隆到表达载体 p ET- 32 (a) +中。该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 ,将其具有正确阅读框架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 BL2 1 (DE3)感受态细胞 ,37℃下经 IPTG诱导表达 ,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 2 90 0 0的融合蛋白 ,表达量约为 11%。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黏附因子基因 R1R2区 PCR 融合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阐述了生物有机肥概念、肥效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超大生物有机肥和“稳得高”生态肥肥效机理及其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用效果,并指出生物有机肥应用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肥效机理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的接种方法及其效果初探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稻孕穗期于傍晚用注射法人工接种培养的稻曲病菌 ,发现病菌菌丝碎段与孢子混合可引起水稻严重发病 ,最高穗发病率可达 10 0 % ,最多穗病粒数达 10 6粒 ,最大病情指数达 85.5。不同菌株引发的病情差异很大 ;病菌在不同品种上引发的病情也差异悬殊 ;病情指数与穗发病率之间及病情指数与穗平均病粒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初步发现菌株 品种之间存在专化互作现象

关键词: 稻曲病菌 菌丝 分生孢子 致病力 人工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应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遗传来源不同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66个双列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1个组合单株籽粒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70 24%(30 70%~218 10%)。产量性状中,8个组合千粒重表现超高亲优势(3 57%~20 48%),其中7个组合为低千粒重亲本组合;47个组合单株角果数具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28 02%(0 93%~97 87%);13个组合的每角粒数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11 67%。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超高亲杂种优势明显,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大;杂交油菜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源自单株角果数的杂种优势,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小。文中讨论了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种间杂种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 水旱轮作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量碳 周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