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沿江地区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种植高产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苏玉 9号”为试材 ,研究了多熟制春玉米覆膜移栽的产量特性。结果表明 :覆膜移栽具有比露地移栽及覆膜直播显著的增产效应 ;在密度 8.841 1× 1 0 4 株 /hm2 时获得最高产量 81 1 8.1 5 kg/hm2 ;密度每增加 1万株 /hm2 ,其单株花丝数降低 9.1 4条 ,每穗粒数减少 1 9.2 2个 ,每 hm2的花丝数增 4.82× 1 0 6万条、粒数增 2 .1 7× 1 0 6 万个 ;适宜的种植密度为 8.0 1 80× 1 0 4 ~ 9.6642× 1 0 4 株 /hm2 ,相应的适宜 LAI在吐丝期为 4.48~ 5 .0 5、成熟期为 2 .5 2~ 2 .5 5 ,适宜的潜在库容量 (花丝数 )为 44.62× 1 0 6~ 5 2 .5 5× 1 0 6条 /hm2、实际库容量(粒数 )为 3 0 .3 0× 1 0 6 ~ 3 3 .87× 1 0 6 粒 /hm2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种及结实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1个灿型品种间杂种和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13.7-29.3℃的范围内时,温度每降低1度,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3.42±1.6个百分点,结实率平均降低6.74±1.6个百分点.亚种间杂种开花期适宜日均温为26.8±1.9℃,安全日均温为24.6±2.9℃,比常规稻的平均值分别高1.2℃和2.0℃.低温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因此,改善花粉的耐低温能力是稳定亚种间杂种结实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能够选育到气候适应性广的高产亚种间杂交稻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因子对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效应及高产控病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和相应的技术分析 ,研究了播期等 5个栽培因子对小麦纹枯病的综合定量效应。结果表明 ,各因子对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影响大小顺序为 :氮肥用量 >播期 >基本苗数 >追氮时期 >氮肥基追比。各因子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交互效应 ,其中密度与施氮量之间互效达 0 .0 5显著水平。播期早、播种密度大和氮肥用量高是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文中还以高产和控病为条件进行平衡选优 ,提出了控制该病发生程度的高产优化栽培技术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潮土长期轮作施肥土壤有机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北黄潮土 1 9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下降 1 .5 4g/kg,长期单施化肥可以基本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无肥和有机肥处理 ,土壤有机质随施肥年份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的适宜平衡水平大致为 1 5 .0 g/kg。有机 -无机配合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品质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诱发籼稻早熟同型系的研究 Ⅲ.早熟同型系的发生与不同系谱亲缘的关系
《核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辐射诱发早熟同型系的发生率与水稻品种亲缘有密切关系。同一亲缘或组合衍生的品种早熟同型系发生率基本相似 ;不同亲缘品种早熟同型系的发生率不一 ,有强、弱和一般 3种类型。一般亲缘差异较大的亲本杂交后代早熟同型系发生率比亲本亲缘差异较小杂交后代高。研究表明 :IR8(Peta×DGWG)、IR1 2 7(Cpslo×Sigadis)以及IR2 4(IR8×IR1 2 7)衍生的品种早熟同型系发生率都较高 ,属于诱发早熟同型系发生的优势系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性及结实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 1个籼型品种间杂种和 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 ,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 13.7~ 2 9.3℃的范围内时 ,温度每降低 1度 ,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 3.4 2± 1.6个百分点 ,结实率平均降低 6 .74± 1.6个百分点。亚种间杂种开花期适宜日均温为 2 6 .8± 1.9℃ ,安全日均温为 2 4 .6± 2 .9℃ ,比常规稻的平均值分别高 1.2℃和 2 .0℃。低温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 ,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 ,因此 ,改善花粉的耐低温能力是稳定亚种间杂种结实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 ,能够选育到气候适应性广的高产稳产亚种间杂交稻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杂交水稻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籼型水稻 4个不育系和 4个恢复系配组的 4× 4 NCII交配设计 ,对其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在叶绿素含量、饱和光强、量子效率、 CO2 补偿点、光合功能期、叶片寿命等性状中 ,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 ;在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性状中 ,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的非加性效应。 (2 )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 CO2 补偿点和饱和光强等性状受不育系影响较大 ,恢复系对叶绿素含量、叶片寿命和量子效率等性状作用较大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性状受父母本互作效应影响。 (3)各组合 9个性状小区均数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之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利用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预测杂交稻光合性状表现对有效选配高光效组合有重要意义。 (4)各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次为 :饱和光强、 CO2 补偿点、量子效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寿命、光合功能期、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及其衰退特性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籼型水稻 4个不育系和 4个恢复系配组的 4×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其根系活力及其衰退特性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1)根系活力及其衰退值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 85 %,说明两者可以作为育种指标。 (2 )两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 ,说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 ,但根系活力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而其衰退值以加性效应为主。(3)龙特甫 A和镇恢 0 84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可作为优良亲本利用。 (4 )根系活力及其衰退值均表现正向优势 (衰退值负向优势为好 ) ,表明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根系生理活性这一性状比较困难 ,但通过亲本的适当选配仍能获得强优势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