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镉胁迫下镇宁树椒幼苗的转录组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贵州地方辣椒品种应答Cd胁迫的耐受机制,本研究以"镇宁树椒"为材料,采用 180 mg/kg Cd(NO3)2 溶液对其幼苗进行处理,分别收集Cd处理 0h、6h及 12h的辣椒幼嫩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有 10867 个,KEGG富集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和昼夜节律-植物等三条代谢通路,暗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镇宁树椒"响应Cd胁迫应答密切相关.qRT-PCR验证进一步证实RNA-Seq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从地方辣椒品种中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培育和创制耐Cd作物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连作马铃薯提质增产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针对马铃薯连作障碍问题,探索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速效养分、马铃薯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威芋5号原种为材料,在减施25%缓释肥的基础上,配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及组合,测定其出苗率、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土壤生化性状等.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出苗率、土壤养分、产量以及薯块品质均有改善作用.生物有机肥的配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其中T4 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较单施缓释肥的处理增产16.80%,且马铃薯薯块的养分吸收量最高.从品质来看,T4 处理的粗蛋白、淀粉、还原性糖以及V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 26.97%、51.67%、166.94%和39.63%.因此,生物有机肥配施缓释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提高连作区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混合施用生物有机肥Ⅰ和生物有机肥Ⅱ的T4 处理效果最好.


贵州4个地方鸡种蛋品质比较分析
《中国家禽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析赤水乌骨鸡、兴义矮脚鸡、黔东南小香鸡和瑶山鸡4个贵州地方鸡种蛋品质差异,进一步挖掘贵州地方鸡产蛋性能,试验随机选取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4个鸡种产蛋初期和产蛋高峰期鸡蛋各60个进行蛋品质测定及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内比较,4个鸡种产蛋高峰期的蛋黄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高于初产期(P<0.01);品种间比较,产蛋初期瑶山鸡哈氏单位、蛋壳颜色显著高于同时期的黔东南小香鸡(P<0.05),蛋形指数显著高于赤水乌骨鸡(P<0.05),但其蛋黄颜色显著低于其余3个鸡种(P<0.05)。产蛋高峰期赤水乌骨鸡蛋黄指数、颜色与其余3个鸡种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有8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蛋重与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蛋黄颜色、蛋壳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蛋壳厚度与蛋壳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鸡的蛋品质有着不同的遗传潜能及潜在研究价值,为贵州省地方鸡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柑橘始叶螨在贵州茶园的发生为害初报
《贵茶 》 2023
摘要:柑橘始叶螨取食为害茶树仅在重庆永川报道,其他茶区危害情况不明。笔者首先在贵州贵阳发现此害螨,为此,2015~2021年于贵州茶区开展了不定点调查。调查发现,柑橘始叶螨在贵州贵阳、普安、思南等8个产茶区有发生;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进一步明析了此害螨在茶树上的危害状以及各螨态的形态特征。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柑橘始叶螨COI基因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OP518476,OP518477,OP518478,OP518479)。研究结果可为茶树新害螨柑橘始叶螨的识别、鉴定和防控提供参考。


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来自中国的257份高粱种质资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贵州酒用高粱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57份高粱种质资源的15个数值型性状和3个描述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估其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中,平均变异系数为19.8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4,变异系数以最长一级枝梗最大(33.16%),长宽比最小(9.4%);遗传多样性指数以株高最大(2.09),最长一级支梗最小(1.94)。在3个描述型性状中,籽粒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1.69),其次是穗形(1.53),穗型最低(1.30)。相关性分析表明,15个数值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粒长、粒宽均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6,穗长与最长一级支梗数和叶鞘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1。主成分分析表明,15个数值型农艺性状可分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40%。聚类分析表明,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中的高粱资源具有较大的千粒重,类群Ⅱ中的高粱穗型多为中散型,且株高较矮,类群Ⅲ中的种质主要表现为植株较高。【结论】257份高粱种质资源在18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一些株型相关性状(株高、茎节数、茎粗、叶鞘长、穗柄长、一级枝梗、最长一级枝梗、旗叶长)和籽粒相关性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之间呈显著关联性,聚类的3个类群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结合贵州高粱株高较高和千粒重较低的特点,第Ⅰ和第Ⅱ类群的部分种质(郎糯1号、泸州红2号、高08、板江高粱-GX、赤水红粱1号、赤水红粱2号、370、黔高7号、433、茅红糯2号、黔高6号、黔高4号、黔高2号、黔高3号、地丁、睁眼三、7103、371、永123、NMG等)可作为贵州酒用高粱遗传改良的育种亲本。


黔茶1号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农技服务 》 2023
摘要:分析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探究主要呈味物质的变化规律,为碾茶加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黔茶1号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碾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碾茶加工阶段分别检测出18种氨基酸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在加工过程中呈波动趋势,总量逐步下降,杀青阶段变化最为显著;呈味氨基酸含量整体下降,鲜、甜、苦味氨基酸在杀青阶段降幅分别为51%、54%、61%,说明呈味氨基酸对工艺的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儿茶素组分含量在加工中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表儿茶素含量下降最显著;呈苦涩味的儿茶素在摊青及杀青阶段显著下降,尤以杀青阶段降幅较大.以黔茶1号为原料加工碾茶,摊青可有效降低碾茶的苦涩味,杀青会大幅降低氨基酸含量及儿茶素含量,进一步降低苦涩而显鲜爽,干燥阶段是固定已形成的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