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10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
《中国病毒学 》 2002 CSCD
摘要:从来自江苏连云港并在本实验室保存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接种的病株玉米中提取dsRNA ,采用改进的单引物扩增技术获得了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DNA克隆并测定了其全序列。结果表明S10全长 180 1bp ,含有一个ORF ,组织结构与日本报道的RBSDV基本一致 ,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MRDV的相似性分别为 87.5 %和92 .6 % ,与RBSDV的相似性分别为 93.3%和 96 .4%。该研究也为病毒dsRNA克隆和序列分析奠定了基础


日粮中不同尿素水平对兔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选用 2 0只青年期 (2 5月龄、体重 1 9kg)健康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4组。其中 ,试验组Ⅰ、Ⅱ和Ⅲ分别饲喂在低蛋白 (10 12 % )基础上添加 1%、2 %和 3%尿素的日粮 ,另以仅饲喂基础日粮为对照组。试验期 30d ,兔日增重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各试验组有随日粮中尿素水平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试验组Ⅲ最大 ,为 2 6 0± 4 6g。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 ,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和Ⅲ平均氨氮浓度分别为 7 2 2± 0 4 3mg/L、5 6 5± 0 4 7mg/L、7 30± 0 34mg/L和 9 36± 0 39mg/L ;平均尿素氮浓度分别为 16 5 5 4± 2 4 9mg/L、2 0 3 5 4±3 0 9mg/L、189 0 4± 5 81mg/L和 2 0 7 38± 8 80mg/L ,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尿素氮水平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平均GOT活性和GPT活性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但其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表明 :低蛋白日粮添加尿素不会影响兔的生长 ,而且长时间饲喂高剂量尿素对兔生理状况无不良影响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金坛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分析及与标准强毒株同源性比较
《中国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Beau株、M41株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 1对引物。应用该引物 ,通过 RT- PCR扩增出 IBV金坛分离株 (JT株 )的核蛋白基因 (N基因 ) ,片段大小为 82 8bp,与设计相符。对 JT株的 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标准毒株 KB85 2 3、CU - T2、Beau和 M41的 N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 ,JT株与 KB85 2 3、CU- T2、Beau和 M41毒株的 N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87%、87%、86 %和 85 %,说明 JT株与标准毒株在 N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核蛋白基因 序列测定 同源性


外源基因在不结球白菜转基因植株后代中的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中脚黑叶”和“矮脚黑叶”中 ,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代植株中发生分离 ;在T2 代中出现 3种不同类型的株系 :抗性纯合、杂合型和敏感性纯合株系。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的表现基本符合孟德尔显性单基因的分离规律。从T2 、T3 、T4代中选择出抗虫性纯合株系 ,并获得一批对 1~ 2龄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 6 0 %左右的单株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转基因植株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抗虫性 卡那霉素抗性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通过连续 4a田间小区定位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秸秆 (直接还田 ) +化肥 (配方施肥 )比单施化肥稻增 6.2 % ,麦增 3 .7% ;不同肥料处理的土壤盆栽试验测得的生产能力 (干物生产量 )秸秆 +化肥比单施化肥提高 19.5 % ;同时 ,土壤得到培肥 ,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稻麦生长中后期土壤供肥强度加强而持久 ,化肥有效性显示出提高稳定即长效的特点。揭示秸秆 +化肥是现阶段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可行途径。同时亦说明有机肥与秸秆化肥的配合施用其综合效益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东北平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GISS Transient B模型和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 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 10年、 30年和 5 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 ;将 CERES系列模型 (包括大豆、玉米、水稻 3种作物 )在上述各样点不同年份的气候渐变情景下运行 ,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值相比较 ,评价了气候变化及大气 CO2 浓度增长对研究区域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的阶段性影响 ;还利用若干农业气候指标 ,结合各样点的气候渐变情景 ,分析了我国冬小麦安全种植北界在研究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位移。在此基础上 ,就东北平原未来的作物与品种布局 ,以及能否安全种植冬小麦等提出具体意见 ,供有关部门在制定农业中、远期规划时参考


植物蛋白质合成延伸因子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一个需要许多大分子如起动因子、延伸因子、终止因子、核糖体、信使RNA、氨酰合成酶和tR NA协同作用的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植物蛋白质合成延伸因子eEF1和eEF2通过在核糖体上催化氨基酸链的延伸而推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文章介绍植物蛋白质生物合成延伸因子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延伸因子eEF1A和eEF2 分子机制 分子修饰 系统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