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发酵香肠中乳酸菌发酵剂的选择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5种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 6 0 0 3、嗜酸乳杆菌 6 0 0 5、弯曲乳杆菌 6 0 31、干酪乳杆菌 6 0 33和戊糖片球菌10 196 )分别与葡萄球菌 10 14 5混合作为干发酵香肠的发酵剂 ,测定并比较不同发酵剂的干发酵香肠的产品质量 ,结果表明 :5种乳酸菌中 ,植物乳杆菌 6 0 0 3和干酪乳杆菌 6 0 33是较适合制作干发酵香肠的乳酸菌发酵剂 ,而且植物乳杆菌 6 0 0 3具有最强的生长及产酸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江苏省的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5个代表地区的324个稻瘟病菌株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携带有Pi-K~s、Pi-ta、Pi-ta~2和Pi-sh抗病基因品种的可致病比例较高,毒力频率达64.2%~97.2%;对携带有Pi-i、Pi-z~t和Pi-b抗病基因的品种毒力频率较低,在0~11.9%之间;江苏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年度间有一定变化,表现为对某些抗病基因品种毒力频率的明显上升或下降。从江苏省10个主栽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株对13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主栽品种上分离的菌株其毒性结构组成有一定差异,表明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2+)胁迫下两优培九和武运粳7号水稻幼苗抗性差异的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叶期的水稻幼苗为材料 ,比较了Hg2 + 污染对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稻武运粳 7号的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系统Ⅰ (PSⅠ )和光系统Ⅱ (PSⅡ )电子传递活性、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Hg2 + 处理浓度的增加 ,两优培九和武运粳 7号的叶绿素含量、PSⅠ和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 ,而 2者的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升高 ,两优培九的CAT活性、武运粳 7号的POD和CA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但两优培九的POD活性则呈现升高的趋势。两优培九对Hg2 + 污染的抗性明显大于武运粳 7号。
关键词: Hg2+ 水稻 叶绿素 电子传递活性 细胞膜透性 POD CAT 脯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植物学通报 》 2002 CSCD
摘要: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获得了大量抗病、抗逆、优质、矮杆等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 ,大多数突变性状由 1对或 2对基因控制。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与基因型、性状、继代时间、培养方式等有关 ,并具有内在的机制 ,点突变和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可能是引起水稻无性系变异的两个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棉花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子鉴定法及其在油菜优良恢复系选育中的应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 ,对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 ,三交种AF1-3 即组合NA6 //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 ,优良单株频率高 ,单株平均产量高 ,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 (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 ,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 3个世代的配合力测定及选育 ,已从恢复系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配子鉴定法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系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灾变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风险警级研究
《棉花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把棉铃虫看作自然灾害与风险的一种进行剖析 ,提出依据不同灾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警源、警兆、警情等不同风险程度的各因素统计指标 ,精选组成灾变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组建多维预警逻辑模型。通过对各灾变预警指标的定性分级或定量分级 ,在综合灾变预警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灾变影响的权重分析并计算灾变风险预警综合指标值的基础上 ,确定棉铃虫灾变预警等级。 1 999~ 2 0 0 0年预警综合准确率为 89.7%。据此可使灾变预警更加符合实际 ,指导减灾防治更有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些药液难在水稻、小麦和甘蓝表面润湿展布的原因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试验表明 ,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 36 .7、36 .9和 36 .4 m N/ m。在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 ,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这是导致大多数药剂难以在这些植物表面润湿展布的原因所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丝核菌胞外产物对小麦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 测定了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的3个菌株R2、R7和R46的胞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比较了经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48h后,3个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茎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结果表明,致病力强的R46和R7菌株的PG活性强,致病力弱的R2菌株的PG活性弱。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后,小麦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都表现增强,致病力强的R7和R46菌株的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的PAL、PO活性诱导能力较强,在抗性品种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如抗病品种"陕229"经处理后,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增幅高于感病品种"苏麦3号"和"宁麦6号"。高温处理后,胞外产物对不同品种茎组织的PAL、PO活性影响不一致,致病力弱的R2菌株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PAL和PO活性的诱导作用高于致病力强的菌株R7和R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