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HS-SPME/GC-MS法分析黔茶新品种绿茶挥发性成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龚雪 1 ; 刘忠英 1 ; 李燕 1 ; 姜艳艳 1 ; 尹荣秀 1 ; 杨春 1 ; 陈正武 1 ;

作者机构: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 绿茶;黔茶1号;黔茶8号;挥发性香气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2017 年 11 期

页码: 69-72+75

摘要: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黔茶新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黔茶8号绿茶(Q8G)、黔茶1号绿茶(Q1G)及福鼎大白茶绿茶(FDG)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3种绿茶样品中共检测到105种香气物质,其中(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吲哚、己酸叶醇酯、顺-茉莉酮、戊醛、庚醛、6-甲基-5-庚烯-2-酮、苯乙烯和香叶醇这9种物质在FDG、Q1G和Q8G中存在极显著性差异;Q8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37.2%)、含硫化合物(26.3%)、萜烯烃类(11.4%)和酯类(11.1%),Q1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37.3%)、含硫化合物(19.5%)、醛类(12.1%)和酯类(10.9%),FD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24.8%)、酯类(16.1%)、萜烯烃类(16.0%)和含硫化合物(14.1%);依据保留时间将挥发性物质分为低沸点和中高沸点2大类,Q8G和Q1G以低沸点物质为主,含量分别为74.7%和76.9%,FDG以中高沸点物质为主,含量达56.7%。

  • 相关文献

[1]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2]不同时期不同黔茶1号茶产品品质评价. 沈强,张小琴,李燕,杨肖委,罗金龙,郑文佳. 2022

[3]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的选育鉴定. 陈正武,王家伦,刘红梅. 2008

[4]贵州代表性茶树品种茶青萎凋期游离氨基酸动态分析及评价. 潘科,李琴,方仕茂,戴宇樵,冉乾松,刘忠英,杨婷. 2021

[5]‘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2023

[6]黔茶1号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张拓,杨婷,戴宇樵,李琴,刘忠英,潘科. 2023

[7]摊青时间对绿宝石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郑文佳,沈强,牟春林. 2011

[8]贵州绿茶新型杀青技术试验初报. 牟春林,刘晓霞,郑文佳. 2010

[9]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罗显扬,张正秋,屠幼英,吴媛媛. 2013

[10]加工过程对绿茶卫生质量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陈娟,郭灿,张宝林,何莲,高秀兵. 2012

[11]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12]绿茶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高秀兵,段学艺,张宝林,陈娟,何莲,胡华健. 2012

[13]不同叶位新梢绿茶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任明强,赵宾,赵国宣,陈旭晖. 2010

[14]不同摊放时间后提香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牟春林,沈强,郑文佳. 2010

[15]绿茶叠杀后PPO和含水量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郑文佳,冯林,沈强,潘科,何萍. 2011

[16]不同萃取方法对绿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周顺珍,杨春,郭燕,陈娟,陈正武,龚雪. 2015

[17]安顺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与主要化学成分. 沈强,邵亦俊,邵欣宇,郑文佳. 2014

[18]贵州绿茶机械加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婷,王小霞,张军,刘晓霞,文山,郑文佳. 2018

[19]绿茶中28种元素含量测定的消解条件比较. 童成英,丁虎,何守阳,郭盛,杨军,杨菲,叶润成,潘科. 2019

[20]不同做形方式毛峰茶的品质差异. 方仕茂,刘忠英,文小山,杨婷,郑文佳.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