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加工工艺对蒲公英叶茶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怡 1 ; 柳洪入 1 ; 姚连谋 1 ; 邓国华 1 ; 乔勇进 1 ;

作者机构: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上海农产品保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九洲练塘园林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 蒲公英叶茶;加工工艺;品质;香气组分;抗氧化活性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3 年 44 卷 004 期

页码: 68-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蒲公英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传统工艺、渥堆发酵以及添加β-葡萄糖苷酶发酵工艺加工成蒲公英绿茶和红茶,并通过汤色色差评价、功能性成分定量分析、香气组分分析、抗氧化能力分析以及感官评价,以期确定蒲公英叶茶加工的最佳工艺.经过β-葡萄糖苷酶发酵的蒲公英叶茶能获得较佳的汤色品质,未经过发酵工艺的蒲公英绿茶能保留较高的黄酮、多糖以及蛋白质成分,分别为1.42%、7.23%以及1.81%.未添加β-葡萄糖苷酶渥堆发酵的蒲公英红茶含有最多嗅感化合物,包括糠醇、5-甲基呋喃醛、大茴香醛、乙酸甲酯、苯乙酸甲酯、2-乙基丁酸、2-甲基四氢呋喃-3-酮、2,3-辛二酮等18种特有香气物质,主要表现为甜香、山楂、可可、肉类、爆米花等令人愉快的香气,为其获得较高感官评价香气评分奠定了物质基础,且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87 mmol/L FeSO4·7H2O、73.99%和34.21%,具有显著性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加工工艺制作的蒲公英叶茶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性,其中渥堆发酵工艺较为适合蒲公英叶茶的制作.

  • 相关文献

[1]优质皱叶甘蓝新组合“泡泡绿”的选育初报. 陈锦秀,缪体云,任云英,薄天岳. 2010

[2]低糖猕猴桃脯的加工工艺研究. 韩庆保,徐达勋,张承妹. 2006

[3]麦绿素保健功能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张辉,陈召亮,乔勇进. 2013

[4]杏鲍菇酥饼的研制. LAI Pu-fu,赖谱富,CHEN Jun-chen,陈君琛,ZHONG Li-yi,钟礼义,SHEN Heng-sheng,沈恒胜,LI Yi-bin,李怡彬. 2016

[5]新型"茶"饮品—桑黄北虫草保健茶的研制. 王晨光,周靖,杨炎,张菊生. 2013

[6]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高产黄酮的桑黄菌株. 张赫男,汪雯翰,曲德辉,唐传红,张劲松,吴迪,杨焱. 2018

[7]高温下猕猴桃抗氧化生理响应及日灼伤害阈值温度. 施春晖,王晓庆,骆军. 2017

[8]鲍姆木层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醇提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吴娜,王钦博,冯娜,汪雯翰,张劲松,唐庆九,邵倩,杨焱. 2013

[9]酸性硫酸钙处理对采后鲜糯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 王春芳,王娟紫,柳洪入,刘晨霞,张怡,乔勇进,韩晴,范晓华. 2024

[10]香菇菌糠高温高压-复合酶降解工艺优化及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马冰清,张忠,吴迪,范立强,张春月,周峰,杨焱,赵黎明. 2021

[11]猴头菌子实体超临界流体技术萃取活性物质初探. 贾薇,余冬生,徐宾,张赫男,贾继宁,杨焱,于荣利,汪雯翰,张劲松. 2018

[12]珍稀食药用菌紫丁香蘑的研究进展. 周峰,王瑞娟,李玉,于海龙,郭倩. 2010

[13]栽培地域和木屑对瓦尼桑黄子实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王雨阳,李正鹏,陈万超,张忠,刘朋,吴迪,李文,杨焱. 2023

[14]大球盖菇肽基料超声制备及其食药特性分析. 李文,陈万超,马海乐,吴迪,张忠,杨焱. 2022

[15]三相分离法制备金针菇提取物中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活性. 贾薇,余冬生,余养朝,冯占,胡明,张劲松,汪雯翰. 2022

[16]鲍姆木层孔菌米饭固体发酵条件优化及不同提取方法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邵倩,张忠,唐传红,冯娜,张劲松,杨焱. 2014

[17]蜡梅籽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张姝,夏玮,徐志珍,金海洋,张文清. 2016

[18]8种食用菌蛋白及其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王耀冉,赵妍,陈明杰,魏晨颖,查磊,李治平. 2022

[19]红托竹荪菌托胶质分离产物的抗氧化和光损伤修复作用及其粗多糖的结构特征. 李紫薇,吴迪,张忠,刘朋,陈万超,李文,王元凤,杨焱. 2024

[20]猴头菌高产麦角甾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张忠,吴迪,王雨阳,杨焱,冯杰,李文,陈万超,张劲松.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