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文刚 1 ; 兰永丽 1 ; 党斌 1 ;

作者机构: 1.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藜麦;加工方式;挥发性风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主成分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粮油学报

ISSN: 1003-0174

年卷期: 2022 年 37 卷 012 期

页码: 51-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藜麦特征香气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未处理、炒制、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藜麦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藜麦样品共鉴定出142种香气成分,其中挤压膨化(57种)>气流膨化(53种)>未处理(51种)>炒制(49种).未处理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为酯类(56.66%),炒制组为杂环类(40.48%),气流和挤压膨化组为醛类(17.41%和32.99%),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1香气分别有4、2、5和12种.加工后酯类大量减少,杂环类(11.87%~40.48%)、醛类(17.41%~32.99%)和酮类(6.29%~24.79%)显著增加.加工藜麦指纹香气共17种,主要为吡嗪类、醛类和烃类.未处理组以蜡香为主,加工组坚果香突出;加工前后藜麦风味差异较大,且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组相似度相对较高.

  • 相关文献

[1]不同品种青稞炒制后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分析. 张文刚,张垚,杨希娟,党斌,张杰,杜艳,陈丹硕. 2019

[2]6个藜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宋娇,姚有华,刘洋,迟德钊,王越. 2017

[3]青海47份藜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陈翠萍,闫殿海,左皓南,高森,张书苗,刘洋. 2021

[4]树莓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MS分析. 杨永晶,韩丽娟,索有瑞. 2015

[5]炒制时间及炒制方式对青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张垚,张文刚,党斌,杨希娟,陈丹硕,郝静. 2020

[6]青海藜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刘洋,闫殿海,张玉清,党斌,姚有华,毛玉金,张宏亮,迟德钊. 2015

[7]藜麦、皱叶酸模对土壤砷、镉修复作用田间试验. 肖明,杨文君,崔明明,孙小凤. 2018

[8]谷氨酸钠和抗坏血酸协同处理藜麦萌发富集γ-氨基丁酸工艺优化及胆酸盐吸附能力研究. 张文刚,兰永丽,赵萌萌,党斌,杨希娟. 2020

[9]青海高原干旱地区藜麦害虫与天敌名录及5种害虫记述. 李秋荣,李富刚,魏有海,朱海霞,来有鹏,侯璐,郭青云. 2019

[10]青海藜麦资源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党斌. 2019

[11]亏缺灌溉对藜麦光合特性、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姚有华,白羿雄,吴昆仑. 2019

[12]藜麦Hsf家族的进化与多胁迫条件下的转录应答. 陈诗佳,张戎金蕾,蒋礼玲,陈志伟,张真真,贾举庆,王明雪,黄胜雄. 2021

[13]藜麦黑米挤压膨化食品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张文刚. 2023

[14]基于SSR标记的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陈翠萍,刘洋. 2022

[15]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陶小所,姚晓华,吴昆仑,谢德庆,宋娇,姚有华. 2024

[16]患病青白藜可培养内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呼荣,乔佳慧子,郝玉凡,谢天艳,李玮,沈硕. 2022

[17]高寒荒漠地区调亏灌溉对藜麦和毛苕子混播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马利利,张莹莹,李正鹏,韩梅,蒋福祯. 2022

[18]6种杀虫剂对藜麦黄条跳甲和萹蓄齿胫叶甲的田间药效评价. 李秋荣. 2022

[19]藜麦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翠萍,闫殿海,张书苗,左皓南,高森,刘洋. 2023

[20]藜麦富硒萌发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张玲,郑万财,兰永丽,张文刚.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