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华圆田螺和铜锈环棱螺的主要风味物质差异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程果 1 ; 但小琴 1 ; 王卫民 1 ; 文衍红 2 ; 罗福广 2 ; 白婵 1 ; 王炬光 3 ;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2.广西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产品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中华圆田螺;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风味物质

期刊名称: 食品科技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238-2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田螺科选用种类(业内一般选用环棱螺属种类,俗称螺蛳)是决定"螺蛳粉"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同属田螺科的铜锈环棱螺与中华圆田螺煮熟后风味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2种软体部分及中华圆田螺肌肉与内脏团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鉴定。从铜锈环棱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肌肉及中华圆田螺内脏团中分别鉴定出67种、80种、67种、82种挥发性成分。通过计算各种组分的香味活度值,发现β-紫罗酮、异戊醛、正辛醛、己醛、壬醛是2种螺共有的风味活性物质,正庚醛是铜锈环棱螺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而月桂醛和1-辛烯-3-醇是中华圆田螺中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2种淡水螺中的风味物质组成和关键的风味活性物质大体相似,中华圆田螺有可能替代或者部分替代铜锈环棱螺成为螺狮粉高汤原料。中华圆田螺的内脏团中风味物质的种类数以及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肌肉,且内脏团中存在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螺蛳粉高汤"烹制过程中内脏团可能对整体风味产生了独特的贡献。

  • 相关文献

[1]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鲢鱼体中的挥发性成分. 杨玉平,熊光权,程薇,廖涛,李小定,吴文锦,林若泰,耿胜荣. 2009

[2]白鲢鱼体内腥味物质的脱除方法研究. 廖涛,杨玉平,白婵,鉏晓艳,李海蓝,李小定,吴文锦,熊光权. 2018

[3]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嵇伟彬,刘盼盼,许勇泉,江用文,陈建新,尹军峰. 2016

[4]新疆产玛咖的挥发油成分研究. 金文闻,王晴芳,李硕,王丽梅,余龙江. 2009

[5]代谢组学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运用. 周洪英,孙波,郝瑜,胡兴明,吴洪丽. 2017

[6]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传统豆豉中的挥发性成分. 黄红霞,孟鸳,康旭,李冬生. 2010

[7]Gsm和2-Mib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及暂养效果研究. 廖涛,杨玉平,何建军,白婵,耿胜荣,饶丹华,鉏晓艳,李新,熊光权. 2016

[8]香辛料对酱鸭风味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 王强,李静,范亚苇,邓泽元,杜金平. 2010

[9]麸皮曲鱼酱油的制备及品质分析. 朱萌,钱晓庆,林成军,汪兰,熊光权,丁安子,王军. 2019

[10]酱卤鸭脖储藏期风味变化. 朱萌,王德鹏,汪兰,郭宇明,熊光权,王军,丁安子. 2018

[11]储藏过程中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张鹏,郑丹,彭西甜,陶明芳. 2024

[12]红提果醋发酵工艺与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李新,鉏晓艳,王少华,耿胜荣,廖涛,熊光权. 2014

[13]白灵菇预煮液主要营养与风味分析评价. 薛淑静,李露,关健,杨德,周明,郭鹏,高虹,史德芳,程薇. 2013

[14]不同栽培基质对6种侧耳属食用菌风味成分的影响. 殷朝敏,李雨鸿,范秀芝,史德芳,姚芬,程薇,高虹. 2022

[15]青砖茶渥堆工艺优化及风味物质分析. 刘盼盼,郑鹏程,龚自明,冯琳,郑琳,高士伟,滕靖,王雪萍,陈军海. 2021

[16]5种黑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郑鹏程,刘盼盼,王胜鹏,滕靖,冯琳,郑琳,龚自明. 2018

[17]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尹鹏,刘盼盼,刘威,郭桂义,曹璐. 2017

[18]青砖茶初制、渥堆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刘盼盼,郑鹏程,王胜鹏,龚自明,滕靖,高士伟,王雪萍,叶飞,郑琳. 2017

[19]春季不同时期安吉白茶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尹鹏,刘威,王子浩,刘盼盼,郭桂义. 2018

[20]信阳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尹鹏,王子浩,刘盼盼,刘威,杨转,郭桂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