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来源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中国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不同来源的20株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测定结果表明,其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采自宁夏与甘肃武威的菌株孢子囊大小更接近,与其他各地菌株间差异明显,孢子囊大小与地域及原始寄主未表现明显相关,可能与菌源采集地的气候条件有关。通过离体叶盘法对来自宁夏、四川及甘肃武威、天水、兰州的不同品种上的5株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迚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葡萄霜霉菌在同一葡萄品种上的潜育期、病情指数及品种抗感反应均存在明显差异,即不同菌株对相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致病力与其孢子囊大小及地域未见明显相关,而与原始寄主的抗性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灌溉定额、绿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探寻适合灌区带田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灌溉定额,设三个水平为4500、6000和7500 m~3/hm~2;裂区处理为绿肥,设两个水平为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裂-裂区处理为化肥,设两个水平,为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化肥处理氮、磷、钾肥料用量分别为N 52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90kg/hm~2。【结果】与4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000 m~3/hm~2和7500 m~3/hm~2的灌溉定额极显著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籽粒的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养分收获指数,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和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极显著降低了小麦百公斤籽粒氮需求量和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绿肥种植与否对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种植绿肥极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的收获指数和钾收获指数。灌溉定额4500 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低;灌溉定额6000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高。种植绿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百公斤籽粒磷钾生理效率。4500 m~3/hm~2灌溉定额下种植绿肥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胁迫程度,导致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显著增加,对钾的需求量极显著增加,磷生理效率显著下降,钾生理效率极显著下降。【结论】灌溉定额是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籽粒氮磷钾吸收量和氮磷钾收获指数、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和氮磷钾生理效率的决定因素。亏缺灌溉定额(4500 m~3/hm~2)下,种植绿肥会降低小麦/玉米带田籽粒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在60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建议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应配合种植绿肥,提高产量和肥料效益。
关键词: 产量 收获指数 养分吸收量 养分需求量 生理效率 灌漠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对马铃薯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系)加工面条的适宜性,以13个旱作品种(系)的新鲜马铃薯为原料制备马铃薯面条,在对13个不同品种(系)基本成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以纯小麦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对面条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品种(系)马铃薯面条的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感官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系)是陇薯9号、中薯18号、LY08104-12、L1036-34、天薯11号;断条率较低的品种是陇薯7号、陇薯9号、陇薯11号、陇薯14号、天薯11号;蒸煮损失率较小的品种(系)是天薯11号、L1027-10、中薯18号、L1036-34、L1149-2;硬度、弹性和咀嚼性较好的品种(系)是L1149-2、陇薯7号、陇薯14号、青薯9号、中薯18号.综合评价面条的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供试的13个品种(系)中,陇薯9号、天薯11号、中薯18号和新品系L1036-34、L1149-2表现较好,制得的面条感官品质较好,硬度适中,口感劲道,质构品质也较优.与CK相比,所筛选品种制得的面条感官评分范围为82.98~88.66分,较CK降低5.31~ 11.34个百分点;断条率与CK相当;损失率范围为2.44%~4.76%,较CK高出1.86~4.18个百分点;面条的质构特性与CK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2015—2017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深松35 cm秸秆还田、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与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率和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及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深松35 cm秸秆还田使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降低最明显,2017年收获后紧实度与容重较2015年试验前分别下降42.6%、7.0%,且2016和2017年播种前与收获后0~40 cm土层紧实度和容重的变幅最小,紧实度变异系数平均为6.1%,容重为3.2%,土壤入渗率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提高33.6%;深松35 cm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春秋两季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量,降低剖面水分变异,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春季增加15.5%,秋季增加5.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4%;此外,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促进玉米生产,较旋耕秸秆不还田的经济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产25.6%,生物产量提升33.3%,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49.6%、51.5%和37.6%.综上,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改善物理土壤特性,稳定耕层物理性状,提高0~100 cm土层剖面水分含量及春秋两季土壤平均贮水量,降低水分变异,是促进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的最优措施,为甘肃引黄灌区耕层构建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含水量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浓度对'清香'青皮核桃冷藏期间 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青皮核桃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清香'核桃为试材,分别以1、3和5μL/L的1-MCP对其采后鲜果进行熏蒸处理,就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对'清香'青皮核桃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贮藏60 d,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对青皮核桃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浓度为1μL/L的1-MCP处理和未以1-MCP熏蒸的对照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的果皮转色指数分别降低了55.14% 与75.06%,其腐烂率分别下降了92.11% 和93.83%,其核桃仁中的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65.3% 和52.8%,其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31.5% 和24.25%,VE含量分别提高了59.97% 和79.21%.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青皮核桃的腐烂,均能促使核桃仁保持较好的品质,且此2个浓度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认为,生产上可采用浓度为3μL/L的1-MCP对'清香'青皮核桃进行贮藏保鲜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黑垆土施肥的作物累积产量及土壤肥力贡献
《土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是评价施肥是否科学的关键参数,为了给黄土高原黑垆土区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黑垆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秸秆与氮磷配施(SNP)、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6个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玉米和小麦累积产量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MNP、SNP、NP、M4处理玉米年均产量分别为8 856、7 089、7 226、7 043 kg·hm~(-2),小麦年均产量分别为4 916、3 747、4 132、3868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CK)。SNP、M和MNP处理玉米和小麦产量与NP处理相近或高于NP处理。氮肥、磷肥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与种植年限分别呈二次凹函数和凸函数关系。氮磷配施(NP)、秸秆还田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则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其年均玉米产量贡献量分别为3408、2191kg·hm~(-2),小麦产量贡献量分别为429、206kg·hm~(-2)。长期施用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长期施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黄土高原黑垆土区长期平衡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可增加作物产量,提升土壤肥力质量,适宜化肥施用量为N 90kg·hm~(-2)、P_2O_5 75 kg·hm~(-2),秸秆还田可隔年施磷。
关键词: 黑垆土 作物累积产量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贡献量 秸秆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NA干扰介导抗病性获得兼抗四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兼抗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和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otato virus S,PVS)4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新材料,分别以这4种病毒全长CP基因为模板,通过设计PCR引物和亚克隆获得4种病毒CP基因相对保守区段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拼接成融合基因,以载体pHANNIBAL和pBI121为基础,构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体系进行马铃薯遗传转化,并对获得的转基因马铃薯进行病毒抗性检测.结果 表明,所获得的融合基因片段RH1和RH2,酶切鉴定分别得到长度为1 200 bp的条带,与预期片段相符;构建了含pdk内含子和RH1、RH2融合基因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经BamH I/SacI双酶切,获得长度约3 200 bp的片段,表明RNAi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RH构建成功;转化易感病毒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PCR检测和PCR-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融合基因已整合到陇薯11号马铃薯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显示4株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4种病毒均免疫.表明利用RNAi可筛选出抗多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新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种间相对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
《土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通过厌氧热解的方法于300、500和700℃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炭。考察了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炭水溶性、交换性和盐基总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考察了添加玉米秸秆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玉米秸秆炭各形态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总Na、总Ca、总Mg、水溶性K、水溶性Na、水溶性Ca、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增加;水溶性Mg和交换性K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玉米秸秆炭中的K和Na主要以水溶态存在,约40%的Ca和30%的Mg以交换态存在,约50%的Ca和70%的Mg以其他形态(主要为难溶态)存在。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提高和降低幅度随热解温度升高极显著增加。总K+总Na+总Ca+总Mg含量可以作为衡量玉米秸秆炭提高酸性土壤pH能力的间接指标。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K、Na和Mg含量,能显著提高交换性Ca和总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和总Na含量是提高土壤交换性K和Na含量的决定因素,交换性Ca含量在提高土壤交换性Mg和交换性盐基总量中起决定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