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育苗方式对红毛糯2号高粱生长与效益的影响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营养袋育苗、漂盘育苗与传统直播育苗方式对红毛糯2号高粱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袋育苗与漂盘育苗全生育期132 d,比直播育苗(151 d)少19 d;营养袋育苗成苗率比对照高55.6%,漂盘育苗成苗率比对照高41.5%;营养袋育苗产量达371.1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02.2 kg·667 m-2,漂盘育苗产量261.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2.9 kg·667 m-2;营养袋育苗与漂盘育苗每667 m2产值比对照分别增加1 006.5元和464.5元,纯收益分别比对照增加175.4%和60.2%;本研究认为高粱育苗以营养袋育苗为最佳方法.


贵州省主要栽培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结构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是中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品种真实性以及遗传结构的准确鉴定是种质识别以及杂交亲本选配的关键。本研究以包含贵州省内主要栽培品种和新选育品系的5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35对SSR引物进行遗传鉴定,共检测到31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2~0.92之间,平均0.73;利用PI和PIsibs两个参数评估了每对引物的鉴别力,表明任意两对引物组合都能够区分本研究中的茶树材料,并从中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构建了54份材料的指纹识别图谱,这5对核心引物组合足够用于更大群体的个体鉴定。利用GBS方法对54份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NP挖掘,共鉴定到698117个高质量SNP;基于SNP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54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育成品种与新选育品系间遗传背景呈现高度重叠;并据此推测出了前期贵州茶树育种的一般模式,表明贵州前期茶树育种过多依赖福鼎大白茶以及云南地方种质资源,预示着在后续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省外优良品种以及贵州省内古茶树资源的杂交利用力度,将有助于茶树种质创新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 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 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TSWV、CGMMV和To 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2个生理指标与大白菜耐抽薹性相关性初探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白菜不同抽薹特性品种在低温诱导下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氧清除系统数值与白菜抽薹特性的关系,为白菜耐抽薹育种及快速选择抽薹特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0个不同抽薹特性的结球大白菜为材料,评价品种抽薹特性并测定低温诱导后叶片POD和CAT含量.结果表明, POD对照组,冷处理组及冷处理组比对照组与品种的抽薹特性显著正相关,而CAT对照组与抽薹特性负相关,冷处理组及冷处理组比对照组与抽薹性显著正相关.结论:接球大白菜的耐抽薹性与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微生物菌剂和生防木霉菌对甘蓝黑腐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甘蓝的促生作用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供试微生物菌剂和生防木霉菌对甘蓝黑腐病的大田防治效果及其对甘蓝植株的促生作用,为甘蓝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盆栽灌根法测定4株生防木霉菌(GYXM-1p1、GYSW-3m1、KLSD-8m3和GYYC-15p2)对甘蓝植株的促生作用;采用田间灌根、根部穴施和叶面喷施等方法评价4株生防木霉菌(GYXM-1p1、GYSW-3m1、KLSD-8m3和GYYC-15p2)和4种微生物菌剂(抗重茬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微生物肥、淡紫拟青霉微生物肥、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和沃丰康—克线散粉剂)对甘蓝黑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甘蓝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4株生防木霉菌中GYXM-1p1菌株对甘蓝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处理后甘蓝植株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植株总鲜重和总干重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其中植株总鲜重和总干重分别较清水对照增加417.60%和762.69%.大田促生试验结果表明,4株生防木霉菌中GYXM-1p1菌株对甘蓝叶球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叶球鲜重为1758.89 g/个,较清水对照增幅为23.19%;4种微生物菌剂中沃丰康—克线散粉剂对叶球的促生作用最明显,叶球鲜重为1882.22 g/个,增幅为31.83%,其次是抗重茬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微生物肥,叶球鲜重为1818.89 g/个,增幅为27.39%.大田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株生防木霉菌中GYYC-15p2菌株对甘蓝黑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79.16%,其次是GYXM-1p1菌株,防效为63.62%;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淡紫拟青霉微生物肥、抗重茬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微生物肥和沃丰康—克线散粉剂对甘蓝黑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7.77%、67.77%、66.29%和57.41%,4者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生防木霉菌GYXM-1p1菌株可作为生防资源应用于甘蓝黑腐病防治,抗重茬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微生物肥可直接应用于大田甘蓝黑腐病的防治.


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经真空厌氧富集GABA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匀浆进行液态悬浮发酵,以GABA和红茶重要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感官品质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GABA红茶饮料液态悬浮发酵工艺.GABA红茶液态悬浮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茶鲜叶与纯水比1∶30、匀浆粉碎时间2 min、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温度35℃、固液振荡发酵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红茶鲜汁中GABA含量(22.44±1.96)μg/mL,茶黄素(TFs)、茶红素(TRs)含量分别为(0.58±0.05)%,(5.52±0.04)%,且感官品质最佳.


基于文献计量的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为石漠化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贵州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0.001 mm黏粒含量有下降趋势,>0.05 mm砂粒含量则有增加趋势,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黏粒和砂粒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无石漠化(ND)>轻度石漠化(LD)>中度石漠化(MD)>重度石漠化(SD),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呈幂函数下降,衰减速度为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磷,从无石漠化到轻度石漠化演替过程土壤养分下降幅度最大;(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之间极显著相关,且对石漠化地区土壤肥力贡献极大,可作为表征土壤-石漠化关系的敏感性土壤指示因子;(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影响明显,土壤养分高低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壤养分和地表植物群落结构与石漠化演替进程密切相关,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增加地表覆盖度和开展有机培肥对防止土壤退化和石漠化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等级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规律 生态恢复


紫花苜蓿高温诱导启动子pMsMBF1c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耐热性受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热诱导启动子能经济、高效的激活或关闭耐热调节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紫花苜蓿耐热候选基因MsMBF1c的编码序列为基础,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分离获得了其上游1748bp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具有HSE与GATA结合位点等2个与植物耐热调节相关的保守模体,此外还有5个ABA应答元件(ABRE、MYB2、MIC2、CBF与DPBF)和2个MYB蛋白结合位点,说明MsMBF1c除了参与植物耐热性调节外,还可能参与其他抗逆性调节。构建pBI121-MsMBF1c::GUS双元载体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荧光定量分析热诱导后的转基因植物中GUS与AtMBF1c基因的表达发现其分别上调了5.4与4.8倍,并且高温诱导下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同样证明MsMBF1c启动子显著受高温诱导。分离获得紫花苜蓿MsMBF1c启动子序列并转化拟南芥,并且从生物信息学、组织化学染色与基因表达等方面验证该序列能显著被高温诱导,为探讨紫花苜蓿耐热调控机制及通过分子生物技术改善紫花苜蓿耐热性提供理论支撑,最终为培育适应南方高温气候条件的紫花苜蓿新品种提供技术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