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贵州久安古茶树遗传关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久安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资源。为了明晰这些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分布于久安5个不同区域的100份古茶树为材料,首先利用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技术对它们的全基因组SNP进行了鉴定,然后基于鉴定到的SNP进行了系统进化树构建、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100份古茶树材料共获得548597个高质量SNP,并对这些SNP进行了变异类型注释。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高度一致,结果表明同一区域内的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近;100份资源可以分为3个类群;古茶园(G)的材料与其他4个区域的材料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这4个区域的资源可能有相同的亲本来源。


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果实与茎转录组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红肉火龙果果实和茎转录组模式及可溶性糖和甜菜苷色素积累的分子基础,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技术对果实果肉和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8.81 Gb的Clean read,组装获得79 658个Unigene(54.98 Mb),平均长度为690 bp。35 139个Unigene能够在NR、NT、Swiss-Prot、KEGG、COG、PFAM和GO数据库中注释。大量Unigene参与多条代谢途径,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柠檬酸循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在果实果肉中上调表达的Unigene主要参与淀粉、蔗糖代谢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在茎中上调表达的Unigene主要参与碳代谢和光合作用代谢。筛选获得5个与果实可溶性糖和甜菜苷色素积累的重要候选Unigene。本研究结果克隆的火龙果果实可溶性糖和甜菜苷色素积累相关功能基因,对探讨基因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改良火龙果果实品质提供重要基础。


青贮玉米与拉巴豆套种对青贮玉米品质 及产量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栽培中品质改良、产量升高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在贵州松桃县九江乡试验地以青贮玉米(郑青贮1号)和拉巴豆(Dolichos lablab)为研究材料,于青贮玉米行距间套种不同行数的拉巴豆,共设3个处理玉米不套作(A0)、1行玉米+1行拉巴豆(A1)、1行玉米+2行拉巴豆(A2),研究多行拉巴豆套种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行数的增加,青贮玉米产量、粗蛋白、粗灰分、叶长、全氮、全磷和全钙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其中产量最高达55350.00 kg·hm–2,与单作青贮玉米相比,可实现农民增收10520.50元·hm–2.青贮玉米粗脂肪、干物质量、株高在套种1行拉巴豆时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叶宽和叶片数随着套种拉巴豆行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套种处理后,青贮玉米的产量、粗蛋白、粗灰分、N、P、Ca、Mg、无氮浸出物和叶片数9个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10%~32.9%.青贮玉米与拉巴豆套种表现出较强的套种优势.因此,在生产中为提高产量,增加套种优势,宜采用青贮玉米与拉巴豆套种行数比为1:2模式.但是鉴于粗灰分含量在此处理下最高,还需在今后的试验中对套种处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成年火龙果植株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和优化火龙果的再生体系。【方法】以成年植株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表面灭菌方法、不同取样时间及取样部位对外植体污染、褐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培养条件等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适宜幼嫩茎段表面灭菌的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 s+0.1%HgCl_2消毒6~8 min,适宜成熟茎段表面灭菌的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 s+0.1%HgCl_2消毒12~15 min;以春季萌发的10~20 cm枝条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TDZ 0.4 mg/L+KT 0.8 mg/L,暗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愈伤组织为黄绿色、致密状,外表有颗粒状突起。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以MS+TDZ 0.4 mg/L+KT(或ZT) 0.8 mg/L效果较好,增殖系数在8倍以上。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添加20%~30%的椰子水对不定芽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分化率较低。【结论】以成年火龙果植株茎段建立的再生体系,愈伤组织分化率总体表现较低,最高分化率仅13%,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抗氧化系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植物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籼型水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2个粳型水稻(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品种为材料,比较其幼苗经低温胁迫和恢复生长后的活性氧(ROS)代谢、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经低温胁迫后,4个水稻品种的H_2O_2含量均显著升高;抗氧化酶系统中的5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加显著,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增加不显著。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在‘明恢86’中显著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在‘黔恢1385’和‘日本晴’中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在‘明恢86’中变化不显著。经过7 d恢复生长后,4个水稻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均不同程度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有效降低了ROS的水平,缓解了低温冷害对细胞膜的伤害。低温胁迫时细胞内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胞内水势,减少因细胞失水而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鲟鱼传统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评价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鲟鱼为原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感觉阈值,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总体风味的影响,探讨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新鲜鲟鱼,腌制鲟鱼,发酵5、10、20、25、35 d 7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新鲜、腌制、发酵5、10、20、25、35 d 7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38、48、66、72、75、76种和84种.新鲜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壬醛、癸醛、己醛等;腌制后的鲟鱼肉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1-辛烯-3-醇、己醛、癸醛、柠檬烯等;发酵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柠檬烯、壬醛、乙酸乙酯、庚醇等;发酵10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1-辛烯-3-醇、乙酸乙酯、柠檬烯、癸醛等;发酵20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柠檬烯、1-辛烯-3-醇、癸醛、乙酸乙酯等;发酵2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壬醛、柠檬烯、1-辛烯-3-醇、乙酸乙酯、癸醛等;发酵35 d鲟鱼肉的主体风味物质为乙酸乙酯、柠檬烯、壬醛、1-辛烯-3-醇、庚醇等.
关键词: 发酵鲟鱼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贵州部分地方辣椒资源辣度特性分析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份贵州地方辣椒资源为试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感官评定法分析其辣度,并利用聚类分析对辣椒资源进行辣度分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处于辣度5~9级,辣度偏高;感官评定法和HPLC法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供试辣椒资源可分为低辣组群、中辣组群、高辣组群和特辣组群4个辣度群,其中低辣组群13份,占43.33%;中辣组群12份,占40.00%;高辣组群4份,占13.33%;特辣组群1份,占3.33%;低辣材料的变异系数最高,为33.20%;研究表明,贵州地方辣椒资源的辣度特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玉米Suwan种质改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组区段发掘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Suwan种质抗性好、适应性强、籽粒品质优,在现代育种尤其是南方玉米育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Suwan种质优良特性在改良过程中的遗传机制对我国南方玉米生态区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Suwan1(Suwan1C10)及其衍生群体(苏兰1号C0)不同改良世代为材料,利用包含5.6万个SNP标记的MaizeSNP50芯片对供试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遗传分析发现:Suwan 1群体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较少,仅出现5个,其中4个出现在第11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1), 1个出现在第15轮改良世代(Suwan 1 C15);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的基因组差异片段相对较多,共有18个,其中8个在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 Suwan种质改良形成苏兰1号群体的过程中,共获得43个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其中35个在苏兰1号不同改良世代间稳定遗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16个与穗行数显著关联的QTN,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6、第7、第8、第9染色体上,其中SYN25713和SYN3657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共检测到13个控制穗长相关的QTN,分别位于第1、第2、第5、第7、第8、第9染色体上,其中PZE-105143697位于苏兰1号群体的Lancaster特异性遗传片段内。该结果为后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基因组特征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位点


稻田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潜在污染风险评估与来源解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选择贵州省典型城市(都匀市)周边水稻种植区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稻田土壤和稻米样品各110个,测定土壤和稻米中Cd、Hg、As、Pb和Cr含量,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污染风险评价等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区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存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与贵州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稻田土壤中Cd、Hg、As、Pb和Cr超标率分别为14.55%、40.00%、16.36%、22.72%和13.64%,主要以Hg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稻米中只存在3.64%Cd超标,Hg、As、Pb和Cr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定值(GB 2762-2017),说明当地居民食用稻米存在最大的潜在威胁为Cd污染稻米.稻田土壤重金属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Cd、Hg、As和Pb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Cd、Hg、As和Pb具有相同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当地铅锌矿冶炼、火电厂等污染点源排放的污染物;Cr与其他元素相关性不显著,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为自然来源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