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弱光胁迫下黄心菜生长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弱光胁迫下黄心菜生长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设施黄心菜抗逆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塑料大棚内砻糠灰基质栽培的弱光敏感型黄心菜品种淮南F1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弱光[190.0~260.0μmol/(m2·s)]胁迫下喷施EBR后黄心菜的生长指标、光合参数、内源激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指标等.[结果]弱光胁迫可显著降低黄心菜植株的株高、根长、叶面积、根体积及鲜重和干重(P<0.05,下同),而叶面喷施EBR可有效缓解弱光胁迫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喷施EBR后,弱光胁迫黄心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显著增加47.4%、121.0%和77.3%,吲哚-3-乙酸(IAA)、玉米核苷(ZR)和赤霉素(GA3)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6.1%、13.6%和11.4%,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显著提高,酸性转化酶(AI)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叶面喷施EBR能调控弱光下黄心菜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有效缓解弱光胁迫对黄心菜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植株生长及增强植株抗性.
关键词: 黄心菜 2,4-表油菜素内酯(EBR) 弱光胁迫 生长指标 碳水化合物代谢


紫苏SSR标记筛选及遗传关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适宜于紫苏的SSR标记,对紫苏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划分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已报道的紫苏及近源种中的66对SSR引物对不同来源的42份紫苏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5对引物在42份材料中具有多态性,共扩增获得54个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3.6个,51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占扩增总条带的94.4%。使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SM=0.67处,供试紫苏分为2个主要聚类群。类群Ⅰ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ts),类群Ⅱ为回回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crispa),类群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类群,各亚类群间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差异。本研究可为紫苏种质亲缘关系及资源鉴定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镉胁迫对10个桑树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桑树品种种子萌发期的耐镉性,为筛选耐镉桑树品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个桑树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设镉浓度(按Cd~(2+)计)为5.0、30.0、50.0和100.0 mg/L的胁迫处理进行发芽试验,以不添加镉为对照(CK),测定各处理桑树种子萌发期的萌发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幼根长及胚轴长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桑树品种种子的耐镉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随镉浓度的提高,10个桑树品种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镉浓度越高下降越明显,在高浓度(50.0和100.0 mg/L)处理下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中活力指数降低最明显;镉对桑树种子幼根和胚轴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幼根的抑制作用大于胚轴;供试10个桑树品种种子对镉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根据隶属函数综合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桑树品种种子分为镉敏感型、中间型和镉耐受型三大类,其中桂桑6号和粤桑11号种子的耐镉性最强,属于镉耐受型品种;69851、桂桑优12号、蛋白桑、桑特优2号、桂桑优62号、桂桑5号和粤桑51号种子的耐镉性居中,属于中间型品种;沙2×伦109种子的耐镉性较弱,属于镉敏感型品种。【结论】桂桑6号和粤桑11号种子的耐镉性较强,可作为修复镉污染土壤优先选择的桑树品种推广种植。


连续种植不同绿肥的土壤团聚体碳分布及其固持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villosa var.)为研究对象,分析连续种植不同绿肥条件下的土壤团聚体碳含量、分布、富集及固持特征。结果表明:清耕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变化较小,种植的绿肥作物不同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变化,在0~20 cm土层中,光叶苕子提升效果较为明显,而在20~40 cm土层中肥田萝卜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其中,两者对5~0.2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碳含量提升最为显著。土壤团聚体碳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各粒径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系数在1.23与0.88之间,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 mm粒径中,几乎所有处理富集系数均大于1,处于积累状态,>0.25 mm粒径的团聚体碳贡献率占了80%以上,其中>5 mm粒径的碳贡献率最大,且在不同绿肥之间差异较大,0.5~0.25 mm粒径的碳贡献率最小。连续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随着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有机碳与5~0.5 mm粒径的团聚体碳含量显著相关,且5~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的增加对土壤总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较为突出,连续种植绿肥促进了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的固持。


大肠杆菌应激诱导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激是影响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挖掘细菌耐热和化合物胁迫等调控相关基因,揭示微生物应激反应调控的分子机制,采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42℃热激和0.1 mol/L CaCl2处理的大肠杆菌E. coli基因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激处理菌体中共有583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74个表达量上调和209个表达量下调差异基因;GO功能分类将差异表达基因分为34类,大部分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覆盖结合、催化和转运等生物学活性;差异基因KEGG分析显示富集在28个通路,以ABC转运蛋白、鞭毛组装、双组分系统、尿素循环和氨基酸新陈代谢以及Ⅲ型分泌系统等通路为主要代表;应激胁迫的E. coli主要通过噬菌体休克蛋白操纵子(psp)基因进行逆境适应性转录调节,同时伴随着酶和氨基酸的合成基因以及细胞氧化还原态平衡基因的调控变化。


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形成、改良及育种潜势分析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和杂种优势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发掘优异种质,获得突破性育种材料是选育优良品种的基础与前提,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引入、改良和应用对促进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综述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形成、改良以及演化进程。采用群体改良方法对玉米Tuxpeno-Reid种质进行4次轮回选择,构建温热人工合成Tuxpeno-Reid 1号(简称墨瑞1号)C0、C1、C2和C3群体,回顾玉米Tuxpeno种质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中的应用,为有效地利用热带玉米Tuxpeno种质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拓宽与丰富我国现有种质基础。


黄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进行了22年的黄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碳(C)、磷(P)与微生物生物量C(MBC)、P(MBP)的变化及其耦合特征,旨在探讨黄壤地区合理培肥模式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试验包括10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磷钾配合(PK)、氮钾配合(NK)、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单施有机肥(M)、3种有机无机肥配施(1/4M+3/4NP、0.5MNP、MNPK).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N和NK处理土壤有机碳(TOC)、全磷(TP)、MBC、MB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施磷处理(PK、NP、NPK)则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不施肥和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各处理TOC、MBC、MBP及MBP/TP均显著增加,其中M和MNPK处理增幅最大.MBC/MBP、TOC/MBP、MBC/TP以施用有机肥处理最低,N处理最高.土壤MBC、MBP及其耦合关系与土壤TOC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相关,TOC是影响MBC、MBP、MBP/TP的直接因素,而有效磷则是影响MBC/MBP、TOC/MBP、MBC/TP的直接因素.土壤MBP及碳、磷耦合关系各指标可以有效区分单施化肥和施用有机肥的不同施肥方式,可作为评价黄壤稻田磷素肥力的生物学指标.配施有机肥是增加黄壤稻田磷有效性、提高土壤供磷潜力和保持土壤生物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磷 碳、磷耦合


侵染红肉火龙果的蟹爪兰X病毒贵州分离物基因组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高通量测序和RT-PCR扩增,克隆并分析蟹爪兰X病毒(Zygocactus virus X,ZyVX)贵州分离物ZyVX-GZ基因组序列。对表现病毒病症状的红肉火龙果植株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4条ZyVX相关contig。RT-PCR扩增并拼接获得ZyVX-GZ基因组,全长为6 567 nt,5'-UTR和3'-UTR分别为60nt和70nt。含有5个ORF,分别编码复制酶蛋白、TGB1、TGB2、TGB3蛋白和外壳蛋白。ZyVX-GZ与P39和B1分离物基因组序列一致性均为91%。TGB1-3、外壳蛋白基因与大多数分离物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5%~99%和96%~100%;复制酶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0%~89%和92%~9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yVX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寄主种类、地理分布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ZyVX群体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ZyVX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基础。


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研究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以64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进行田间试验、室内考种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平均为6.4596 cm,变幅范围4.7184~8.6463 cm,角果长度在5~7 cm之间的材料占总数比例的96.76%,而平均角果长度≥8 cm的材料只占群体比例的1.54%,<5 cm的材料也只占群体比例的1.70%,说明油菜长角果与短角果材料都较少.角果长度与千粒重(r=0.3815)、角粒数(r=0.4324)及单株产量(r=0.2347)呈极显著正相关,角果长度与单株角果数(r=0.0076)呈不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选育长角果材料的同时可以提高千粒重、角粒数及单株产量,且不会降低单株角果数.由此可知,提高油菜的角果长度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


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耕层的土壤团聚体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方法】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 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为对象,研究连续种植不同绿肥对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直径的影响。【结果】连续种植光叶苕子主要提高> 5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2~0. 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肥田萝卜主要提高5~2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 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蓝花苕子和毛叶苕子主要提高2~0. 25 m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 5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增加有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的积累,其中肥田萝卜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连续种植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有利于耕层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的提升,而光叶苕子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直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越大,土壤结构的团聚度越高。【结论】连续种植绿肥能够提高不同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聚体(> 0. 25 mm)的形成,对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影响表现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