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13份贵州芒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贵州芒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芒果种质资源的鉴定、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SRAP标记对13份芒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108对引物组合进行筛选,其中有17对引物扩增的条带多且多态性好。17对引物共产生扩增带161条,多态性条带为133条,多态性比率为82.61%,显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602~0.820,其中桂热芒10号与攀西红芒的相似系数最大,而桂热芒82号和红象牙芒两者之间的相似系数最小。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Mi-8与桂热芒82号的亲缘关系较近,Mi-9与红芒6号的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质资源Mi-5与串芒、桂热芒10号和攀西红芒的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质资源Mi-6与凯特芒和金煌芒的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研究结果说明SRAP技术能用于贵州芒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也表明了贵州地区芒果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复杂性。


氮沉降背景下遮阴对虎耳草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遮阴对虎耳草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氮沉降背景下虎耳草的栽培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虎耳草为试验材料,在0(L0处理,不遮阴)、40%(L1处理,轻度遮阴)、80%(L2处理,中度遮阴)和90%(L3处理,重度遮阴)4个光处理中设不施氮(N0)和施氮30.0 g/m~2(N1)处理,测定分析各处理虎耳草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指标。【结果】在不施氮处理(L0N0、L1N0、L2N0和L3N0)中,轻、中、重度遮阴处理(L1N0、L2N0和L3N0)虎耳草的叶宽、叶长、总叶面积、株高、总叶片数、茎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实际光量子产量(YII)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_v/F_m)均高于不遮阴处理(L0N0);在施氮30.0 g/m~2处理(L0N1、L1N1、L2N1和L3N1)中,轻、中、重度遮阴处理(L1N1、L2N1和L3N1)虎耳草的叶宽、叶长、总叶面积、株高、根长、匍匐茎条数、总叶片数、比叶面积、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总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YII、F_v/F_m和光化学淬灭(q P)均高于不遮阴处理(L0N1),其中叶宽、叶长、总叶面积、株高、根长、匍匐茎条数、总叶片数、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总生物量、YII和F_v/F_m均在轻度遮阴时达最大值。不遮阴处理下施氮30.0 g/m~2虽然增加虎耳草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但抑制其生长和光合作用;遮阴处理下施氮30.0 g/m~2可促进虎耳草的光合作用。【结论】虎耳草生长过程中施氮30.0 g/m2可增加其总叶绿素含量,但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轻度遮阴(遮阴40%)能缓解氮沉降对虎耳草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有效增强其对光能的捕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虎耳草对逆境的适应性。
关键词: 虎耳草 氮沉降 遮阴 生长指标 叶绿素含量 光合参数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贵州西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盘州市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及林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差异显著,林地土壤的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农田土壤的容重最大、孔隙度最小;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4.01% ~48.38%,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土壤pH为4.59-5.53,以农田最小;林地、人工草地及弃耕地的阳离子交换量高于天然草地和农田;有机质含量为28.40-76.27 g/kg,其中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次之,弃耕地和农田较小;农田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0.9;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有效性指数为6.50~14.65.土壤质量为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土壤有效性综合指数林地为农田的1.68倍.[结论]林地和草地的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和弃耕地,为区域土壤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天门冬组织培养研究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完善天门冬嫩芽组培快繁体系,利用和保护天门冬资源,以天门冬的嫩芽为材料,开展不同培养基对天门冬愈伤组织、丛生芽和生根诱导影响研究,并筛选较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天门冬愈伤组织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丛生芽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IAA,生根诱导较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IBA+0.5 mg·L-1 NAA,各培养基琼脂添加量均为7.2 g/L,蔗糖添加量均为30 g/L,pH值均为5.8.本研究结果可为天门冬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红梨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梨(Pyrus pyrifolia)果皮花青苷的合成积累是影响红梨果实着色的关键因素,其生物合成由各步酶促反应基因调控,筛选出稳定可靠的内参基因对于研究红梨果实着色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筛选红梨的不同品种(早白蜜,中熟32,云红梨1号),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幼果期,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和不同遮光处理(自然光照,部分遮光及完全遮光)条件下均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用于qRT-PCR分析。选取红梨果皮为实验材料,以梨树(Pyrus communis)中常见的6个管家基因—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 ACT)、18S核糖体RNA基因(18S ribosomal RNA, 18S rRNA)、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组蛋白基因(histone, His)、转录延伸因子基因(elongation factor 1α, EF-1α)及α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 TUB)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分别进行q RT-PCR扩增效率、内参基因稳定性参数及不同样品中相对表达量分析。以BIO-RAD CFX Manager v2.0软件对稳定性参数指标—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Ct)、平均表达系数(M)和变异系数(variation coefficient, CV)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比,结果显示,不同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其中EF-1α和His在红梨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及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均稳定表达;对于不同样本中内参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分析显示,EF-1α和His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量相对稳定。上述结果提示,EF-1α和His可作为红梨果皮组织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为后续开展红梨果实着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校正和标准化基因选择。


澳洲坚果幼树矿质元素含量对不同供磷水平的响应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HAES741'澳洲坚果品种为试材,采用沙培试验,研究营养液不同磷水平(0、0.01、0.1、0.5、2.5、10 mmol/L H2PO4-)下盆栽澳洲坚果幼树矿质元素(钾、磷、钙与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供磷水平的升高,澳洲坚果幼树叶片、茎及根系的钾、磷含量在较低供磷水平(0~0.5mmol/L)下增长较小或者无明显变化,但在较高供磷水平(2.5~10 mmol/L)时增幅较大,并且各器官的钾、磷含量均与不同供磷水平呈极显著性相关关系.不同供磷水平对茎的钙、镁含量影响不明显,随供磷水平的增加叶片的钙、镁含量显著降低,而根系的钙、镁含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以0.1 mmol/L供磷处理含量较低.


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及保水剂配施对贵州辣椒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炭与不同土壤添加剂配施在贵州黄壤辣椒上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用酒糟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生物炭(FB)、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FBU)或保水剂(FBW)两两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FBUW)三者同时施用对辣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累积、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可显著增加辣椒鲜产,增加幅度17.91%~28.74%,产值增加20 351~29 700元·hm~(-2),增幅为167.14%~243.93%,其中以三者同时施用(FBUW)效果最佳,达到20 938 kg·hm~(-2);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或(和)保水剂配施可降低辣椒果实中硝酸盐含量6.32%~34.00%,以FBUW降幅最大,且三者同时施用还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使氮、磷、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3~10.80个百分点、-0.98~8.72个百分点和6.36~27.56个百分点,而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则分别提高了8.09~12.98、16.18~25.97和8.99~14.42 kg·kg~(-1),均以FBUW最佳;与F相比,增施土壤添加剂后的辣椒纯收入提高了0.83%~23.21%,以FBUW效果最佳。综上,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和保水剂三者同时配施产生的协同效应优于单独施用或两两配施。本研究结果为土壤添加剂在贵州黄壤辣椒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基因型兰花组培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组织培养技术是兰花苗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改善兰花组培苗品质、提高出瓶存活率。本研究以3个原生种和5个杂交F1代兰花种子为组培材料,设置4种处理(CK, 0.1 mg/L TDZ, 0.5 mg/L PP333, 0.1 mg/L TDZ+0.5 mg/L PP333),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组合对不同基因型兰花组培苗株型的影响,其中株高及根长做为兰花试管苗的主要株型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与对照CK组相比显著降低了8个基因型兰花的株高,抑制根的伸长,促进茎与根的横向生长;0.1 mg/L TDZ处理下兰花品种株高与对照CK组无显著差异,但根长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而0.5 mg/L PP333,0.1 mg/L TDZ+0.5 mg/L PP333处理后株高及根长均缩短,与对照差异均显著;不同基因型兰花的生长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敏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根据兰花组培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情况,可分为3类:TDZ敏感型、PP333敏感型、TDZ+PP333敏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