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秀丽隐杆线虫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性预测
《植物保护 》 1987
摘要:根据中美生物科学技术交流计划,1987年5月23日—6月6日,由美国科学院组织的,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Horvitz为首的5人专家组,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办了一次线虫遗传和分子生物学讲习班,介绍了近10几年来国际上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模式,研究基因对多


中国主要农作物——杂草群落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农作物—杂草群落,以危害对象农作物和杂草同时命名,用杂草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多度)表示群落的外貌、结构和层次,按三个指标把杂草种群和群落的危害划分成5、4、3、2、1五级,分别相应称为严重、较严重、中度、轻度危害以及有分布不构成危害。中国农作物—杂草群落,可按农作物、杂草和气候及环境因素分类,如热带作物—杂草群落:甘蔗—龙爪茅+脉耳草+含羞草;亚热带作物杂草群落:小麦—看麦娘+牛繁缕+早熟禾;耐盐作物—杂草群落:水稻—芦苇+扁杆藨草+稗草。掌握农田杂草群落,是制订防除杂草策略和选择防除方法的可靠依据。


生态农业的立法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87
摘要:本文依据生态农业的特点,阐述了从法律上来保证生态农业实施和推广的必要性,指出了生态农业立法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农业法律的六条原则和六项制度,同时分析了生态农业法律的特点、立法的有利条件以及危害生态农业行为的惩处标准问题。


小麦赤霉病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小麦赤霉病数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应用研究。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操作简易。存贮有759个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对赤霉病的抗性、病圃内小麦品种病情系统消长和小麦品种的危险生育期、赤霉病菌子囊壳发生和发育进度、空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消长、以及历年逐日气象要素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存贮、检索、查询等功能,还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再生、变换、统计和求经验公式等,已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和病害的预测预报,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预测预报病害流行趋势开辟了新途径。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微型电子计算机 数据管理系统 预测预报 流行学


人工控制下的穗稻瘟鉴定方法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1984年早季鉴定6个当家籼型水稻品种,使用塑料棚保湿,诱发穗稻瘟病,试验区平均发病率为5.29%,抗、感反应明显;对照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仅0.197%,发病很轻。1985年早稻和晚稻共鉴定51个粳型品种,早季水稻试验,塑料棚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为3.60%,对照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为1.87%;晚季水稻试验,金属架塑料棚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为5.45%,简易塑料棚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为10.19%,对照区平均穗稻瘟发病率为1.25%。对参加试验品种叶稻瘟和穗稻瘟发病率进行、“相关系数显著性的测定”。有棚区叶稻瘟和穗稻瘟之间都相关极显著。因此,使用塑料棚田间保湿是鉴定穗稻瘟的好方法。


瘦肉型猪饲养方法的探讨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为探讨适合瘦肉型猪的饲养方法,从1982年5月开始以不同品种猪连续进行了三批两种饲养方式(全期敞饲与前敞后限)及三种饲料配方(全期含粗朊16%、15%及前期18%后期14%)的2×3因子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前敞后限虽较全期敞饲增重稍慢,但瘦肉率明显提高,瘦肉型猪更显著(P<0.05)。用三种不同配方饲喂结果,瘦肉率差异不显著。但均以全期饲用16%粗朊配方的瘦肉率较高。若以前敞后限饲养方式与全期饲喂16%粗朊饲粮综合使用,则能获最高的瘦肉率。为符合生产实际,经三批试验,结果表明在后期饲粮中添加15%稻草粉,降低饲粮营养浓度,即使敞饲也同样可达到以质限饲的目的。曾对两批用三种不同水平粗朊饲喂的杜×上杂交猪,各进行了不同体重的三期氮代谢测定,其进食氮量(x)与沉积氮量(Y)呈现较强相关(r=0.753),并得回归方程式:Y=11.705+0.1435x,也证明在肥育后期提高饲粮粗朊水平符合瘦肉型猪的生长发育规律。上述饲养方法已在五批548头肉猪的生产扩大试验中得到验证。


芸苔属(Brassica)基本种和复合种亲缘关系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报道的是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分析芸苔属三个基本种(a、b、c 染色体组)和三个复合种(ab、bc、ac 染色体组)种子胚的酯酶同工酶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种较之相关的基本种有更丰富的酯酶谱带,而且复合种可以在相关的两个基本种的酶谱中找到相应的谱带。实验结果既然显示出三个复合种的酶谱各自综合了相关的两个基本种的谱带,这就自然反映了复合种和基本种之间的同源成份,从而从基因表达上揭示了它们相应的亲缘关系。本实验也证明了同工酶技术可以提供一个手段,帮助我们弄清异源四倍体中同源基因表达以及在育种上鉴别新的遗传类别。


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体酯酶同工酶检测法
《上海农业学报 》 1987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法测定双孢蘑菇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谱,表明同一菌株用马铃薯、葡萄糖、麦芽汁液体培养基(PDM)静止培养(24±1℃)45天的菌丝体酯酶同工酶与用该培养基摇床培养(23℃,71转/分)20天的菌丝体酯酶同工酶相同;酯酶提取液存放(4℃)的时间对酯酶同工酶谱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即酯酶同工酶谱随酯酶提取液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糊乃至消失;双孢蘑菇种内菌株间的酯酶同工酶差异显著。与测定双孢蘑菇子实体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的方法相比较,测定双孢蘑菇菌丝体酯酶同工酶的方法具有简便、可靠、灵敏等优点,因而它为双孢蘑菇菌株的早期鉴定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手段。
关键词: 双孢蘑菇 菌丝体酯酶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