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色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的比较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有色稻(米)蛋白质较丰富,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较高,微量元素含量高,但产量不高。常规稻产量高,但没有或缺乏微量元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色稻资源创新与开发利用已引起国内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文章提出将有色稻和常规粳稻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这两类材料在产量构成上的特点差异及共通点,以便为选育出高产优质有色稻新品种提供参考。试验表明,在有色稻中,不乏单一或少数性状优良的基因型,通过基因重组及优良基因的累加,培育综合性状接近或达到常规粳稻的有色稻新品种是可能和可行的,而要增加有色稻的产量首先要提高其谷草比和单穗重,其次是提高有色稻的千粒重、有效穗。适当扩库(提高千粒重)、着重增源(提高结实率)是当前培育高产有色稻品种的关键。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筛选绩效考核相关指标,将层次分析法、模式识别法和德尔菲法等用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设置,建立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将定量与定性、相对与绝对、精确与模糊等方法相结合,增加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芸豆为原料,通过在传统的湿磨工艺中添加碱性蛋白酶来提取红芸豆淀粉。试验以淀粉提取率和淀粉纯度为考量指标,对pH、提取温度和酶量对淀粉提取率和纯度影响进行考察。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工艺,同时建立红芸豆淀粉提取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以pH、提取温度和酶量为自变量,探讨这3个因素交互作用和最佳提取条件,并对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pH为8.45、温度为55℃、酶量为2.5 mg/g,在此条件下红芸豆淀粉的提取率为53.51%,纯度为99.44%。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演变,获得相关优势菌落的信息,本研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不同季节不同发酵阶段样品的的细菌进行特异性扩增,并选取主要DNA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发酵时期带谱差异明显。发酵过程中,培养料中主要有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杆菌属、假单胞菌属、Solibacillus、嗜热裂孢菌属、高温双歧菌属和未知分类地位的不可培养细菌。不同季节(春季、冬季)的培养料一次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且发酵结束时细菌菌落结构相似。双孢蘑菇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至少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替,即建堆初期、一次发酵阶段和二次发酵阶段。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丰富,并随着发酵的不同阶段发生演替,种群多样性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细菌群落与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特性细菌的序列相似度较高,有利于培养料转化为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关键词: 双孢蘑菇培养料 细菌群落结构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冷冻干燥温度对荠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冷冻干燥温度对荠菜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温度(5℃、10℃、15℃和20℃)对荠菜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荠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10℃冷冻干燥处理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53种,其中醇类物质如叶醇、1-戊烯-3-醇、苯乙醇和1-己醇含量较其他处理组高,酯类物质如亚硝酸异戊酯、乙酸叶醇酯、正己酸乙酯、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己烯酸乙酯等相对含量较高,酮类物质如甲基庚烯酮和3-甲基-2-庚酮含量较高。酸类物质种类在10℃冷冻干燥产品中最为丰富,新鲜荠菜中的3-氨基-2,3-二氢苯甲酸和2-甲基-4-戊烯酸在10℃冷冻干燥产品中得到了较好的保留,10℃冷冻干燥处理荠菜中醛类物质和烃类物质损失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20℃预冻6 h,冷肼温度-85℃,真空度0.5 MPa,加热板温度10℃,干燥时间14 h能够较好地保留荠菜的挥发性成分。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和375×104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不同育苗基质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为西瓜工厂育苗的基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瓜为试验材料,对4种不同育苗基质进行比较,对各基质的理化指标和西瓜苗期的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试验表明:优佳(T3)和柴米河(T2)中,西瓜的出苗更好一些,蔬菜基质(T4)中出现出苗推迟的现象;优佳(T3)中西瓜幼苗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干(鲜)重、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明显好于其他基质,表现出了较好的育苗效果。[结论]4种不同基质在理化指标上各有差异,但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同育苗基质对西瓜幼苗质量的影响较大。


南通扁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16个南通扁豆品种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扁豆产量的主要因子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在保留84.8893%信息量的前提下,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粒型因子、粒重因子Ⅰ、荚型因子和粒重因子Ⅱ等4个主成分,在育种过程中需结合育种目标确定合理的主成分值;16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8866~7.7757,平均4.0474;16个品种可分为4类,荚色与地理来源不能作为判断种质间遗传差异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