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桃粉辐照杀菌剂量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核桃粉为材料,通过研究辐照对核桃粉中各营养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核桃粉辐照杀菌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前2种供试核桃粉中的菌落总数均超过了固体饮料国家标准中对菌落总数的限值;辐照对核桃粉的杀菌效果显著,本试验范围内2.6 kGy的辐照即可使核桃粉中菌落总数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且当辐照剂量为8.7 kGy时2种核桃粉中的耐热芽孢杆菌可以被完全杀灭;2种核桃粉中菌落总数的D_(10)值分别为2.79kGy与2.99 kGy,耐热芽孢杆菌的D_(10)值分别为3.32 kGy与3.48 kGy;辐照处理对核桃粉中氨基酸、水分和灰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都不显著,对锰、钙、铁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辐照剂量超过5.0 kGy时,V_(B2)含量超过对照中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确定核桃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为4~8 kGy。


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及其胚胎发育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索猪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核物质能否参与体外受精及其进一步的胚胎正常发育。第一极体(FPB)获自猪卵巢卵泡中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体外成熟培养的MⅡ期卵母细胞。存活极体从成熟卵母细胞内分离后采用显微操作术注入去核卵母细胞胞质中。第一极体重组卵母细胞分别采用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胞浆注射法进行受精,来自极体核重组的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和分析其进一步体外卵裂发育的能力。结果显示:极体显微操作重组的成功率约为80%,20%左右的重组卵母细胞于重组后的受精和发育培养过程中退化、崩解;常规体外受精和单精子注射后2-细胞卵裂率分别达到12.9%和29.8%。结论:猪第一极体核物质具有参与卵母细胞受精和进一步胚胎发育的能力。据此推测利用第一极体将有可能繁殖正常仔猪后代。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用于麦绿素生产的大麦种植提供依据,以苏啤3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187.5、375、562.5kg/ha)和种植密度(150万、300万、450万、600万/ha)对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密度对苏啤3号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可提高苏啤3号大麦的鲜叶产量、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在施氮量37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获得了较高的鲜叶产量(21126.7 kg/ha)和叶绿素含量(2.373 g/kg);在施氮量562.5 kg/ha、密度450万/ha下,苏啤3号鲜叶蛋白质含量最高(17.58%)。苏啤3号鲜叶Ca、Mg、Zn、Cu的含量,在种植密度间和施氮水平间也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其各元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密度300万/ha、施氮量375 kg/ha下,苏啤3号鲜叶Cu和Zn含量最高(10.24和26.96μg/g),而Mg和Ca含量在施氮量187.5 kg/ha、密度300万/ha下最高(174.94和324.17μg/g)。综合来看,在375 kg/ha施氮量和450万/ha种植密度下,苏啤3号大麦鲜叶产量和品质最适宜于叶绿素生产。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农产(食)品质量快速检测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为例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具体工作原理,阐述了生物传感器的3个发展阶段。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进行展望。


宁紫薯1号甘薯的营养成分及其淀粉理化性质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宁紫薯1号甘薯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其主要营养成分与淀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紫薯1号甘薯的水分含量为74.57%,蛋白质含量为1.20%,脂肪含量为0.19%,总灰分为0.66%,粗纤维含量为0.75%,还原性总糖含量为3.57%,花色苷含量为0.224 1 mg/g,FW。通过必需氨基酸配比的分析方法对其蛋白质进行评价,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T)为0.490 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N)为0.962 3,符合FAO/WHO提出的参考蛋白质的模式。宁紫薯1号甘薯的总淀粉含量为12.1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重为57.02%,糊化温度71.41℃,峰值黏度为12.48 Pa.s,95℃时的黏度为10.17 Pa.s,冷却到50℃时的黏度为8.48 Pa.s,淀粉糊透光率较高,为24.1%,溶胀势为8.79。
关键词: 宁紫薯1号甘薯 营养活性成分 淀粉 理化性质 分析


机械化植棉是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面分析目前江苏省棉纺织工业发展对原棉总量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棉花生产走过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植棉面积不断萎缩,目前全省棉花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6.67万hm2左右。从育苗移栽棉花栽培措施繁杂程度、国家棉花收购价格波动情况以及入世后我国原棉进口动态变化等3个方面,对现阶段江苏省棉花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论认为:当前棉花生产农艺措施繁杂,劳动力成本高,植棉利润低;籽棉收购价格无序波动,植棉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近6年来我国原棉进口量持续增长,美国棉花补贴政策导致国际棉价持续走低,江苏省棉花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方针,分别提出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近期、中长期发展对策;未来10年内以扩大盐碱地植棉为重点,通过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等简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总产,逐步实现原棉自给;10年之后通过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适宜密植的半矮秆、早熟新品种,以机械直播棉取代育苗移栽棉,走机械化植棉之路,使植棉业融入现代农业,推动江苏省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还就美国政府棉花生产补贴政策、国家征收进口棉花的滑准税对我国植棉业和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弱后酸化酸奶发酵剂及高品质酸奶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的保加利亚乳杆菌G4-1与嗜热链球菌X7的比例1∶1,在接种量5%、温度43℃的发酵条件下,酸奶表现出良好的感官及弱后酸化特性,在4℃和10℃下储藏21 d,酸奶的pH值变化较小,货架期得到有效延长。


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优质小麦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和碱水保持力不同的6个常用优质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碱水保持力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6个亲本中,宁麦9号和皖麦48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碱水保持力,在优质软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碱水保持力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控制碱水保持力的减效基因为显性,亲本中增效和减效基因分布不对称。宁麦9号和皖麦48控制碱水保持力的显性基因最多。碱水保持力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