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对贵州山地红玉芒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农技服务 》 2022
摘要:研究低温对贵州山地红玉芒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为红玉芒等贵州山地芒果的采后贮藏保鲜提供方法及理论支撑,以贵州山地红玉芒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15±1)℃处理与常温18~25℃处理的对比实验,测定失重率、转黄指数、病情指数、丙二醛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相关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可以较好地维持红玉芒果实的外观品质,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较低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抑制失重率、转黄指数、病情指数、丙二醛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及可滴定酸和V_C含量的下降,还能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和降低呼吸强度。低温贮藏可作为贵州山地芒果贮藏保鲜方法。


不同浓度氯吡脲处理对猕猴桃质量安全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2
摘要:为明确幼果期氯吡脲浸果对'贵长'猕猴桃质量安全的影响,本研究于'贵长'猕猴桃花后25 d进行3种浓度(5、10和20 mg/L)的氯吡脲浸果处理,果实成熟采摘后进行货架期试验和相关品质指标及氯吡脲残留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比对照组单果重提高了35.4%~42.1%、果实纵径增大了6.9%~13.6%、果实横径增大了9.0%~14.5%、单果重/果实纵径提高了16.5%~24.4%、单果重/果实横径提高了18.6%~27.5%,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果形指数和果实形状无明显差异;处理组比对照组果实硬度小、后熟变软快,而且处理浓度越高,后熟变软越快,至货架期试验的第12 d,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已后熟变软,达到可食用状态;果实后熟变软后,处理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均较对照组高,而可滴定酸含量均比对照组低;果实成熟采摘时,各处理组均有氯吡脲残留检出,但不超标,且主要残留于果皮中;综合考虑使用效果、品质影响、残留水平等因素,'贵长'猕猴桃氯吡脲处理浓度以10 mg/L为宜.本研究结果可为'贵长'猕猴桃生产中氯吡脲科学使用和残留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_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能促进黏虫的种群复壮。


贵协3号小麦衍生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评价及农艺性状分析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小麦生产危害很强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利用抗赤霉病品种是减轻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具有赤霉病抗性的小麦种质很少.本研究鉴定筛选出适合黄淮麦区中抗赤霉病的种质材料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3份材料的发病小穗率分别是19.0%、20.9%和20.2%,与苏麦3号(13.8%)差异显著,但与扬麦158 (19.2%)差异不显著.从平均严重度和发病小穗率分析,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抗,与扬麦158相当.从耐寒性、株高、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密度等方面对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分析表明,漯抗6号与周麦22无显著差异,漯抗6号更适用于黄淮麦区小麦育种.
关键词: 漯抗1号;漯抗4号;漯抗6号;赤霉病;贵协3号;小麦衍生品种(系);抗性评价


不同藜麦品种(系)在贵州的产量和千粒重差异
《农技服务 》 2022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贵州生产的藜麦品种(系)提供种质资源,以引种的8份藜麦品种(系)(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青藜1号、青藜2号、青藜3号、红藜麦、白藜麦)和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自育的2份藜麦品系(LM15、LM1)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藜麦品种(系)的产量和千粒重差异.结果表明:在10份藜麦品种(系)中,千粒重白藜麦最高,达3.02 g;红藜麦、青藜1号和LM15其次,在2.6 g以上;其余品种(系)低于2.6 g.产量陇藜1号最高,达108 kg/667m2;LM15其次,为91 kg/667m2;LM1第三,为70 kg/667m2;其余品种(系)低于70 kg/667m2.陇藜1号和LM15的产量远高于其他参试品种(系),且籽粒较大,在贵阳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推广示范品种(系),同时可以作为贵州藜麦选育的优质种质资源.
关键词: 藜麦;产量;千粒重;差异


LED红蓝光补光促进多肉植物马库斯叶片转色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多肉植物品种马库斯(Sedeveria Markus)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5种LED光照处理,以白光照射为对照(CK).采用分光色差计NF555测定不同处理后的叶色表型参数(L*、a*、b*),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总花青素和总叶绿素含量,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叶片中花青素种类和含量,运用多元线性相关性方法分析花青素含量与叶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的红蓝光组合光照处理能显著提高多肉植物马库斯叶片的总花青素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比值(P<0.05),促进叶片转色.在白光和红蓝光组合处理的叶片中均检测出4种花青素,即矢车菊素、飞燕草素、天竺葵素、芍药花素.不同花青素对于叶色表型的贡献不同,多元相关性分析表明,仅芍药花素含量与叶片亮度L*值显著相关;矢车菊素含量与色相a*值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色相b*值极显著正相关;天竺葵素含量和芍药花素含量与色相a*值显著正相关,与色相b*值显著负相关;飞燕草素含量与叶色表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逐步线性回归显示,矢车菊素、天竺葵素、芍药花素对多肉植物马库斯叶色表型均有贡献.其中,天竺葵素、芍药花素的积累使得叶片颜色向橙红色转变.
关键词: 多肉植物马库斯 LED红蓝光组合 液质联用 花青素 叶片转色


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贵州赤水河流域土壤持水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采集贵州赤水河流域162个表层土壤,通过室内分析,结合方差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Ⅰ方法,评价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对土壤持水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赤水河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下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紫色土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稻田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最高,草地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饱和持水量在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坡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土壤田间持水量影响显著的因素为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基于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各因子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首要因素.应当提升对贵州赤水河流域内紫色土分布区的监管保护力度,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A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中国兽药杂志 》 2022
摘要:为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以RA贵州分离株RAG06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并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基因,构建pET32a-OmpA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重组菌经诱导、超声、纯化后,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获得OmpA重组蛋白大小约57 KD;以OmpA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ELISA方法并优化,经多次方阵检测结果显示,OmpA蛋白以2.243 mg/mL的浓度进行包被,血清以1∶ 100稀释,抗原包被条件为4℃过夜、封闭条件为37℃120 min、血清反应时间为37℃60 min、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 1000、酶标抗体反应时间为37℃60 min、显色时间为15 min为最佳条件.确定临界值为0.389.特异性试验表明RA阳性血清有较好反应外,其他血清均无明显反应.批内变异系数2.77%~8.00%,批间变异系数为1.10%~7.80%.当阳性血清稀释比例为1:1600时,仍可判断为阳性,敏感性较高.应用该方法检测贵州省120份鸭血清、65份鹅血清证明该方法能用于水禽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检测,应用该方法检测灭活疫苗免疫后的鸭血清和卵黄抗体,结果表明符合灭活疫苗消长规律.试验建立的ELISA方法,为RA的流行病学调查和RA抗体监测提供了血清学诊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