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分类回归树算法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渔场预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智利竹煲鱼渔场预报水平和满足渔业捕捞生产的需要,利用2002-2008年的东南太平洋公海海域捕捞的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共计15艘的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表温距平、叶绿素a浓度距平、海表温度梯度强度和海面高度异常等数据),基于CART的算法,构建了智利竹荚鱼渔场决策树预报模型。用含1114条记录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采用ROC方法对该模型诊断中心渔场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2009年各月份的智利竹笑鱼中心渔场预报,并与实际渔场位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预报渔场与实际生产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利用CART决策树方法建立智利竹荚鱼渔场预报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 CART决策树 智利竹荚鱼 渔场预报 东南太平洋 CART decision tree Chilean jack mackerel fishing zone predictiom Southeast Pacif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与其碳汇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核算的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与其形成碳汇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贝类年均形成碳汇约92.9万t;不同地区和海水养殖贝类品种形成的碳汇量差异较大;海水养殖贝类产量每增加1个单位,其碳汇量相应增加0.092 2个单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参数的动态变化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2年—1993年(1992年)、1997年—1999年(1997年)和2009年—2010年(2009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深水金线鱼群体组成、生长和死亡参数等种群生物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的种群生物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种群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提前。平均体长从1992年138.25 mm下降到1997年的112.70 mm和2009年的118.28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0.06 g、39.03 g和48.85 g。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242.2 mm、0.39、0.39;220.4 mm、0.45、0.35和235.5 mm、0.48、0.32。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为从1992年2.19龄提前到1997年1.97龄和2009年1.86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92年的128.6 mm下降到1997年116.5 mm和2009年的110.5 mm。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的开发率(E)分别为0.57、0.62和0.58,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已处过度捕捞状态。深水金线鱼的种群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在高捕捞强度的胁迫下,深水金线鱼为延续种群,其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组测序得到的大量微卫星序列,以681383B为父本、6812E36为母本杂交获得的F1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微卫星标记(SSR)遗传连锁图谱。雌雄图谱共定位SSR标记529个,其中雄性连锁图谱包括418个标记,分布在24个连锁群上,总长度1 418.1 cM,标记平均间隔3.62 cM,图谱覆盖率为88.7%;雌性连锁图谱包括437个标记,分布在24个连锁群上,总长度1 298.1 cM,标记平均间隔为3.16 cM,图谱覆盖率为89.1%。牙鲆中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为QTL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一步奠定基础,并可以有效推动牙鲆的遗传改良工作,推动牙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MKK4基因的表达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组织cDNA文库中筛选并获得了斑节对虾MKK4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研究了MKK4基因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卵巢不同发育阶段及未成熟和成熟精巢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KK4的mRNA在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未成熟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分别为雌、雄个体的肠。在精巢不同发育阶段,其在未成熟精巢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成熟精巢。对卵巢不同发育期的研究表明,从Ⅱ期开始,随着卵巢的发育,MKK4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到第Ⅵ期时表达量达到最高。而在Ⅰ期的表达量虽高于Ⅱ期和Ⅲ期、低于Ⅳ期,但其与其他3期均无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3种疫苗免疫的青鱼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体外膜蛋白(OMP)和菌体脂多糖(LPS)作为免疫原,分别免疫健康青鱼。在免疫1、2、4、7、14、21、28d后进行外周血的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细胞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3种免疫原均可诱导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免疫应答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第4天达峰值,F-AH组、OMP组和LPS组的PP、PI值依次分别为39.84%、46.53%、41.59%及3.94、4.26、3.77;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数量和抗体效价达峰值,F-AH组、OMP组和LPS组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426.67、1∶341.33和1∶213.33。免疫28d后活菌攻毒的结果表明,OMP组的免疫保护率为75%;LPS组为67.8%,均明显优于F-AH组(50%)。可见3种免疫原均能通过促进青鱼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增强机体的免疫保护力。
关键词: 青鱼 嗜水气单胞菌 外膜蛋白 脂多糖 凝集抗体效价 吞噬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和长江水系赤眼鳟D-loop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珠江和长江水系共29个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线粒体DNA D-loop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对599 bp的D-loo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4个单倍型,25个单突变位点,39个简约信息位点。在81个突变位点中,转换位点50个,颠换位点14个,插入或缺失位点17个;A+T的含量(68.8%)明显高于C+G的含量(31.2%)。5个水域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率在0到6.03%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为0.977 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SD)为17.271 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9 7。对5个群体D-loop序列进行分化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而同一水系内的不同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显示:两大水系5个不同水域赤眼鳟29个个体的系统树明显分为两支:珠江15个个体聚为一支,长江14个个体聚为另一支,且都有较高的置信度。可见,长江和珠江群体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变异,是因珠江和长江的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但在同一水系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群体内的遗传差异不显著,系统树也是两大水系内的不同水域混杂在一起,说明同一水系不同水域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分属"长江群体"或"珠江群体"。
关键词: 赤眼鳟 线粒体 D-loop 遗传变异 珠江 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生长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养殖密度(1.843、1.638、1.433、1.228、1.024 kg/m3)。试验期间采用依次投喂水蚯蚓、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的驯养方法,逐步从活饵料转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密度组D1溶解氧达到最低值4.09 mg/L,接近鲟鱼正常生长发育的临界溶氧;高密度组D1、D2、D3和低密度组D4、D5死亡率和终体重差异显著(P<0.05);D3特定生长率(SGR)均值最大,D1、D2和D3、D4、D5的SGR差异显著(P<0.05);D4的终体重、日增重(DWG)、肥满度(CF)最大,各密度组对DWG、CF和体长及体重变异系数(CV)的影响较小(P>0.05)。试验期间从D1到D5组的死亡率依次为2.06%,1.99%,1.87%,1.68%和1.64%,CF为0.498~0.532,SGR平均值为11.16%~13.14%,体重CV为30.72%~33.54%,体长的CV为6.64%~9.94%。根据试验结果,建议饲料驯化期西伯利亚鲟稚鱼的适宜养殖密度控制在1.228~1.433 kg/m3,即直径2 m的玻璃缸每缸3 000~3 500尾。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驯化 养殖密度 肥满度(CF) 特定生长率 变异系数(C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