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培养5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麦麸与米糠的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


丘陵岗坡地果园土壤管理方式的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在丘陵岗坡地上以二年生水蜜桃品种良姬为试材,通过深翻改土研究了桃树根系的分布状况及土壤结构情况。结果表明:土壤深翻后,结构疏松,土层深度20 cm和40 cm处的土壤容重比对照减小2.19%和10.59%;深翻1年和2年后与对照相比根系总量分别增加32.6%和43.5%,且深层根系数量明显增加;在果园自然生草情况下每年能产鲜草4 687 kg/667m2;2005年8月4日中午调查表明,清耕区地表的温度比自然生草区和种植印度豇豆区分别高出21.6%和25.5%。自然生草区与种植印度豇豆区的相对湿度日变化不大,而清耕区早中晚相对湿度分别为86%、56%、93%,中午相对湿度较低,园内比较干燥。说明草地对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效果十分明显。


网络中心农业机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系统运行机理是农业生产科学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借助结构化模块分析方法,运用资源共享原理,通过构造一种网络中心农业体系结构分析省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来研究这种机理,初步的成果表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农业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使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层次减少,从多层次结构向偏平化结构方向发展,使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集中管理和分散执行的新格局,研究其运行机理对于制订适应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农业资源的科学配置与管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情况,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亲本选配的相关信息,利用1BL/1RS小麦-黑麦复合PCR分子标记,对211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非1BL/1RS品种(系)118份,占55.9%;1BL/1RS品种(系)81份,占38.4%;1BL/1RS易位杂合品种(系)12份,占5.7%。各育种单位在1BL/1RS品种(系)的利用上有显著差异。在66份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中易位系占45.5%,略高于全部供试材料中1BL/1RS的频率。强筋小麦品种绝大多数为非易位系。


三种不同栽培方式下黄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养分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有机、特别以及常规三种栽培方式下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有机栽培的黄瓜产量低,特别和常规依次增加。其品质有机栽培的最好,常规栽培较差。有机栽培黄瓜的硝酸盐含量低,特别、常规栽培黄瓜的硝酸盐含量依次增加。有机黄瓜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高,常规的较低,三种栽培方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可滴定酸无差异。土壤养分除有机栽培的全氮略有增加外,各栽培方式下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所下降,有机栽培的土壤养分下降最少。


禽及禽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构建
《中国家禽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家禽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主要有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日本模式。针对我国禽及禽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客观现状,如何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国情的禽及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本文提出了具体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