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纳米PE膜对温室环境因子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检测新型纳米流滴控释膜的流滴性能及其对温室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设施叶菜类农业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对流滴控释膜和对照膜内的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通过大田扣棚跟踪监测数据发现,这种膜具有比现有长寿、流滴功能膜光照强度高、减少高温天气棚温上升以及具有更好的光合作用效果等优点。[结论]这种新型的纳米流滴控释膜比现在广泛使用的国产流滴膜性能更优越,应用前景广泛。


麦秸不同部位生物降解速率差异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摘要:通过外源添加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研究其对麦秸不同部位腐解速率的影响,模拟常温、淹水条件,进行为期27 d的腐解试验,测定麦秸叶片、叶鞘、穗轴、茎以及根在腐解过程中的干物质损失率、纤维素酶活力、放线菌数量、纤维组分及结晶度、总酚酸理化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娄彻氏链霉菌能在淹水环境下成为优势菌株;麦秸不同部位腐解速率为:叶片>叶鞘>穗轴>根>茎;干物质损失率与纤维素酶活、纤维素酶活与总酚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物质损失率与总酚酸呈显著正相关(P<0.01);麦秸不同部位中穗轴、茎和根的腐解速率比较慢,且穗轴、茎和根占整株麦秸的比重比较大,根据这一结论,将有机物料腐熟剂接种到麦秸的茎和穗轴部位,可加快麦秸的腐解速率,为秸秆的资源利用及接种装置在收割机上固定位置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2015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品质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试验Ⅰ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试验Ⅱ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弱筋小麦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弱三种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旱茬强、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济麦20和中麦8两种不同筋型小麦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kg·hm~(-2)施氮量和20c...
不同茶树品种加工金坛雀舌茶适制性研究
《中国茶叶 》 2015
摘要:金坛是江苏省重点产茶县(市)之一,产茶历史悠久。1926年《金坛县志》记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有嵇稻、茶叶","茶出郁冈山者佳,出方山者尤佳。"茶叶是金坛市农业的优势产业和丘陵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金坛主要生产绿茶,茶叶产品有"金坛雀舌"、"茅山青锋"和"金坛旗枪"等,其中,金坛雀舌茶人文历史特色明显,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金坛茶叶的主要产品,曾经获


米糠毛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米糠毛油与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8头胎次相近、平均体质量为(37.31±2.81)kg 80日龄的肉猪,随机分成2组,即米糠毛油组和大豆毛油组,测定了2组肉猪生产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血清脂肪酶活性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肉猪的生长期、育肥期及全期,米糠毛油组肉猪的日增质量、日采食量均低于大豆毛油组,料质量比与大豆毛油组,差异均不显著。与大豆毛油相比,米糠毛油对肉猪血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质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显著;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血清甘油三酯比大豆毛油组显著下降41.99%;米糠毛油组肉猪血清脂蛋白质脂酶、肝脂酶、总脂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豆毛油组。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豆毛油组。表明米糠毛油和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的生产性能影响差异不显著;米糠毛油在肉猪体内更易于消化吸收。
关键词: 肉猪 米糠毛油 大豆毛油 生产性能 脂类代谢 基因表达


间套作防治作物土传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间套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两种或多种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连作引发的枯萎病是影响很多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通过合理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以达到自然控制枯萎病的目的。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不同作物间作模式对土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其次,从田间小气候改变、寄主形态及生理改变、诱导寄主抗性、养分高效利用、抑制病原菌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对控害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局限性进了讨论,并对未来利用不同作物间作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方向及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效率,以7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双列杂交设计的21个F1杂交组合在2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于其加性效应,显性程度为超显性。增效基因为显性,减效基因为隐性。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2个试点的平均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0%和63.17%。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并在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与地点互作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干旱胁迫下调节ATP的含量对提高转玉米C_4型pepc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否是限制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epc)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水稻(PC)及其原种‘Kitaake’(WT)作为试验材料,喷施蒸馏水(对照)、2 mmol·L-1亚硫酸氢钠溶液、100μmol·L-1N′-(3,4-二氯苯基)-N,N-二甲基脲[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μrea,DCMU]和10μmol·L-1寡霉素(oligomycin)溶液过夜处理5~6叶期水稻幼苗,在20%(m/v)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ATP含量、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光系统Ⅱ(photosynthem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ΦPS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提高了PC和WT在水培条件下叶片的Pn,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则降低了PC和WT叶片的Pn。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增加了WT叶片Gs和Ci,但降低了PC叶片Gs和Ci。喷施DCMU溶液增加了PC和WT叶片Ci,但降低了叶片Gs。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亚硫酸氢钠、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的水稻叶片Pn均下降,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可以减缓Pn下降的趋势,喷施DCMU和寡霉素溶液加速了叶片Pn的下降。在20%PEG-6000处理8 h后,PC在喷施不同试剂处理下Gs差异不大,但其Pn变化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处理下叶片中ATP含量、PEPC活性以及ΦPSⅡ出现显著变化,DCMU处理引起ATP含量、PEPC活性和ΦPSⅡ快速下降,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能够减缓这些参数的下降,喷施寡霉素降低了叶片中的ATP含量,但是对ΦPSⅡ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EPC的高表达能够维持较高的PSⅡ活性,与原种相比,也产生较高含量的ATP,来维持净光合速率的稳定。
关键词: 水稻 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干旱 光合速率 三磷酸腺苷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菜用大豆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菜用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选择效率,优化菜用大豆品质评价体系,以江苏省主栽的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分析其物理特性指标(荚长、荚宽、荚厚、百荚质量、百粒质量、L*、a*、b*、硬度、水分含量)和化学特性指标(VC、叶绿素、粗脂肪、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异黄酮含量,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结果表明:品质特性中叶绿素和异黄酮含量、LOX活力、淀粉含量、百粒质量、百荚质量、a*在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大,而L*和水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其余指标变化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18项指标反映的菜用大豆品质可用7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92.332 9%)。进一步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百粒质量以及叶绿素、VC、可溶性糖、粗脂肪、异黄酮含量,硬度和a*这8个品质指标代替原有的18项指标,为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提供了可能。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中,徐豆17号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区凡2号和新大粒1号,苏豆8号综合品质最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