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条山混沟原始森林鳞翅目昆虫考察报告Ⅱ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文章报道了2004年9月16~23日科学考察队在山西省中条山混沟原始森林采集的部分鳞翅目昆虫14科34属44种。其中2属是山西省的新记录属,11种是山西省的新记录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生育剂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2005~2006年,在山西隰县进行了0.2%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防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害鼠前三天对毒饵的平均摄食系数为0.47,大于0.3,接受性较好。(2)使用药剂后,雌体繁殖率降低了18.80%;平均胎仔数下降了7.5%,平均子宫斑下降了6.83%;亚成体所占的比率下降了72.28%,对害鼠的繁殖影响作用明显(。3)通过密度检测,试验药剂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在增加,第三次校正控制效果达到了44.73%,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4)投药后,在试验区未发现天敌二次中毒及其他非靶动物出现异常现象,也未发生人、畜、禽误食中毒现象,大田使用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在高产、超高产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m s2和矮秆基因Rht10的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是小麦遗传改良极为有效的工具,利用它特别适用于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种,简化并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进程,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已育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异种质及优良品系。通过高产超高产基础群体组建及群体改良,成功选育出品2、品4、品7、品10、品13及品14等优良超高产品系,其中,品2平均产量达到8307.0 kg/hm2,比对照增产21%,品7平均产量达到8 244.0 kg/hm2,比对照增产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超级小麦育种问题探讨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当前山西省超级冬小麦类型有3种,即:高产生理型、高效生态型、高值专用型,产量指标为10 000kg/hm2。产量性状和光合生理性状是决定品种产量潜力的关键性状,超级小麦育种重点应进行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花后21~31 d平均光合速率、花后30 d绿叶面积、灌浆高峰期单穗平均日增重、灌浆高峰持续时间、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9个性状的遗传改良。集优交配法是选育超级小麦新品种的有效育种技术。为了适应超级育种的纵深发展要求,要加强光合生理特性、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和超级小麦大穗材料创新工作,同时要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锰配施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合理的锌、锰肥配施方案,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在氮、磷、钾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锌、锰配施对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锌、锰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且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与不施锌、锰肥的对照相比,小白菜增产16.5%~64.4%,Vc、还原糖和锌含量分别提高58.8%~116.8%,29.1%~65.3%和120.9%~300%,硝酸盐含量降低2.0%~27.2%。在每hm2土壤施用尿素400 kg、过磷酸钙200 kg、硫酸钾200kg条件下,得出小白菜高产、优质的锌、锰施肥量为硫酸锌75~120 kg/hm2,硫酸锰约7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粒叶比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渗水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渗水地膜对玉米进行覆盖研究。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促进了玉米个体发育,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渗水地膜覆盖玉米最大单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的比例大于其他处理,这种株型有利于子粒产量的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