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优质强筋小麦的选育提供高效、快速、稳定的选择手段,以已知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的1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5个已报道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1Dx5(1Dy10)的PCR分子标记,并对12个DNA模板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5个分子标记中,有1个分子标记是非特异的,有2个分子标记是显性的特异标记,另2个则是共显性的分子标记。其中,由引物Dx-F、Dx5-F和Dx-R组成的共显性标记,能稳定地扩增出5亚基和非5亚基的特异序列,并且无非特异PCR产物,是用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1Dx5分子检测的最理想标记。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PCR
分子标记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分析东油1号产量构成因子,探讨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对东油1号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构成、抗倒性与抗寒性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发挥东油1号品种优势的高产栽培措施。[结果]东油1号的产量、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抗倒性与抗寒性均优于对照(苏油1号)。[结论]生产上应因种栽培,加强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利于获得优质高产。
关键词:
东油1号
育种
高产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扩大灭黑一号在水稻上的杀菌谱和应用效应。[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为对照药剂,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前5 d各施药一次,研究不同用量的灭黑一号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一次用药后,灭黑一号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低于对照药剂,且与用量呈反向效应;二次用药后,各处理的防效明显提高,灭黑一号600 g/hm2的防效最高,病株率、病指的防效分别为96.14%、97.50%。灭黑一号防治稻曲病的效果与用量呈正向效应,450 g/hm2以上用量处理的防效在60%以上,大于对照药剂。[结论]灭黑一号在水稻孕穗期和破口期前连续用药两次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
关键词:
灭黑一号
纹枯病
稻曲病
防治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优质、高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方法]将镇稻88、镇稻99、徐稻3号和武运粳7号、武粳14进行杂交和回、复交,田间自然接虫,鉴定亲本及后代的抗性。[结果]镇稻88、镇稻99、徐稻3号条纹叶枯病田间发病率只有5%左右,抗源均来自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Stv-bi;2007年武运粳7号、武粳14年发病率高达40%以上。抗条材料作父本或母本,后代中选到抗条植株的概率达40%;2个抗条材料杂交,后代中选到抗条植株的概率达70%以上。回、复交时抗条材料占50%,后代选到抗条材料的概率占40%,高抗株占15%左右;抗条材料占75%时,后代选到抗条材料的概率占50%,高抗株占20%左右。[结论]加强对现有水稻资源的抗性筛选,研究新的抗病基因(或位点)的遗传规律,有助于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灰飞虱
抗性
育种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瑞甘20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98-2-4-2和99-1-1配制成的甘蓝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耐寒性强、结球紧实、存圃时间较长、叶球高扁圆、球色绿、质地脆嫩、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等特点;一般单球重1.7~2.2 kg,产量达5 000 kg/667m2左右,长江流域1~4月均可收获。
关键词:
结球甘蓝
瑞甘20
一代杂种
特征特性
栽培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水稻恶苗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及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研究,并展望了该类杀菌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菌
苯并咪唑类
咪唑药物
抗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甘薯泥是薯饼加工过程中关键的中间产物,预备试验表明,加入4%的食用植物油,可以改变甘薯泥特性,使之具有可塑性;同时对影响薯饼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含糖量、浓缩比、烘烤温度及烘烤时间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参数水平为含糖量20%、浓缩比2.5∶1、烘烤温度110℃、烘烤时间10 min,生产出的甘薯饼香味浓郁、酥脆可口。
关键词:
薯饼
工艺
烘烤
甘薯泥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数据,分析了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状及其区域间差异,归纳了农业高效益的实现途径,并对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基本判断,对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江苏省
高效农业
规模化
发展
现状与趋势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镇稻系列籼型三系恢复系的特性,分析、探讨籼型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技术和提高育种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镇稻
籼型
恢复系
特性
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室内恒温培养与室外田间养殖试验,研究温度与蚯蚓处理牛粪能力的关系,及高温季节下不同降温措施对蚯蚓处理牛粪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8~32℃温度范围内,养殖床温与蚯蚓处理牛粪速率间呈极显著相关,最适温度为25.4℃;夏秋季节,在养殖床上覆盖稻草1.78 kg/m2与架设遮阳网,养殖床温可降低6.14%,蚯蚓处理牛粪能力提高35.8%。
关键词:
牛粪
蚯蚓
生物处理
温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