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世界玉米潜在出口国玉米生产潜力研究
《世界农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利用FAO的GAEZ数据库资料测算了世界潜在耕地数量及分布,探讨玉米主要出口国潜在耕地开发限制因素,确定了具有较大玉米出口潜力的国家,在各国土地开发法律政策限制、土地复种等条件下测算了玉米潜在出口国玉米生产的外延式潜力和内涵式潜力,并根据FAO的研究对未来增产模式进行了预测,计算了综合潜力。研究发现世界主要的潜在玉米出口国为阿根廷、巴西、美国、乌克兰等17个国家,其中9个国家属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这些国家拥有的潜在耕地可用于玉米生产的面积有1.78亿hm2,这些土地的外延式玉米生产潜力为8.44亿t。如果根据FAO预测认为非洲和南美洲依靠外延式增长而世界其他地区依靠内涵式增长,玉米潜在生产国未来玉米增产潜力为7.94亿t。


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结构域Ⅱ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结构域Ⅱ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免疫学鉴定,根据鹅坦布苏病毒JS804株囊膜蛋白基因序列,利用人工合成法获得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结构域Ⅱ编码基因并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片段大小为507 bp。将合成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EII并转化至BL21(DE3)中。通过优化表达条件获得重组蛋白质并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4×104,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6日龄雏鸡混合感染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学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对一例疑似坦布苏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6日龄鸡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套氏RT-PCR方法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病毒、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经鉴定为坦布苏病毒,与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9%;分离到的细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菌对鸡的回归试验显示,0.1mL的菌液可致20周龄SPF鸡死亡;对6周龄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含约10 CFU的毒液即可在24h内致其4/4死亡。


烯效唑浸种和基质配比对油菜秧苗质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为培育适合全自动机械移栽的毯状油菜苗,以HY4为材料,探讨烯效唑浸种和不同基质配比对油菜种子萌发及育苗质量的影响。[方法]以7个不同浓度(0、5、10、20、30、40和50 mg/L)的烯效唑溶液分别浸种0、1、2、4和8 h,自然晾干。经培养皿室内试验筛选,得到适宜的烯效唑浸种浓度和时间。以5个浓度(0、5、10、15、20 mg/L)分别浸种0、1和2 h进行室外盆钵试验,同时进行毯状菜苗的育苗基质配比筛选,在油菜适宜播期进行水稻秧盘育苗验证试验。[结果]培养皿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可延缓种子萌发,降低种子发芽率,抑制胚轴伸长,并促进根系生长。当浸种浓度大于30 mg/L或浸种时间超过2h,则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大且抑制根系生长。室外盆钵试验结果表明,4个烯效唑浸种浓度和时间能够有效降低苗高、延缓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生长,有利于培育高密度毯状机械移栽苗。育苗基质配比试验中,土壤配比量越少,越有利于幼苗生长,发芽率、株高、根系活力和干物质重增加,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油菜适宜播期水稻秧盘育苗试验结果与盆钵试验一致。烯效唑浸种浓度≤10 mg/L、浸种时间<1 h时,对幼苗生长调控能力较弱,幼苗偏高。基质中土壤配比量<50%时,肥力充足,相对弱化了烯效唑对幼苗生长的调控,幼苗较大。[结论]用15~20 mg/L烯效唑浸种1~2 h,育苗基质中土壤配比量为50%,可培育苗高≤18 cm、保有叶片5~6张、苗龄30~40 d的毯状机械移栽苗,实现工厂化生产。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拟南芥抗根结线虫和蚜虫的功能基因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出增强植物对根结线虫和蚜虫抗性的功能基因,从9个抗蚜虫的拟南芥激活标签突变体中筛选增强根结线虫抗性的突变体。利用反向PCR技术定位激活标签在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插入位点上、下游基因表达水平,结合根结线虫和蚜虫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上的表现验证基因功能。结果显示接种根结线虫后7 d,侵入3个拟南芥突变体根系的根结线虫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其中2个突变体中的激活标签插入位点只相差2个碱基,SKS13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另一个株系中激活标签导致PERK2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分别过量表达SKS13和PERK2的转基因植株能明显减少侵入根系的根结线虫数量,同时蚜虫的繁殖数量也较低。
关键词: 根结线虫 蚜虫 拟南芥激活标签突变体 抗性鉴定


Ca~(2+)、ATP、ADP和AMP对鸭胸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因素,从鸭胸肉中提取肌动球蛋白,研究Ca~(2+)、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降解产物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效果。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含量的变化来研究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情况。研究发现,7.564 mmol/L Ca~(2+)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而Ca~(2+)浓度升高到200 mmol/L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单独的ATP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Ca~(2+)和ATP共同作用于肌动球蛋白后,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均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且不同浓度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推断ADP、AMP以及Ca~(2+)和ATP的共同作用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有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