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FOXO1基因调控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干扰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对牛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本研究以固原黄牛的前体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牛前体脂肪细胞,并利用表型鉴定和标志基因表达谱2种方法鉴定所分离细胞的纯度和分化潜能.筛选并包装牛FOXO1干扰慢病毒,利用EdU染色、流式细胞术、油红O染色和qPCR方法探究干扰FOXO1对牛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结果表明:1)成功分离了牛前体脂肪细胞,且其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分化潜能.2)EdU染色结果表示,侵染Lv-FOXO1极显著增加了牛脂肪细胞的增殖率(P<0.01).3)流式周期结果显示,干扰FOXO1显著增加了牛脂肪细胞S期阳性细胞的比例,促进了 G1/S期的转化,进而促进了牛脂肪细胞增殖.4)干扰FOXO1后,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1和CDK2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上调(P<0.01).5)干扰FOXO1后牛前体脂肪细胞脂滴生成明显减少,且成脂标志基因PPARG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CEBPB和LPL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综上,干扰FOXO1可通过上调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1和CDK2的表达促进牛脂肪细胞G1/S期的转化,进而促进牛脂肪细胞增殖,且其可通过降低成脂标志基因PPARG、CEBPB和LPL的表达减少牛脂肪细胞脂滴形成,进而影响脂肪沉积.本研究可为中国地方黄牛的肉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FOXO1 固原黄牛,前体脂肪细胞 增殖 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带0~20 cm土壤砷(As)、铬(Cr)、铜(Cu)、锰(Mn)、铅(Pb)、锌(Zn)、镍(Ni)和镉(Cd)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3.11±1.88)、(60.66±15.64)、(17.86±6.10)、(509.92±186.74)、(17.62±11.10)、(57.36±25.33)、(25.23±4.95)和(0.77±0.49) mg/kg。0~20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也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0~20 cm土层,且Cr、Mn、Zn和Cd 4种元素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2)沿黄城市带中As、Cr、Cu、Mn、Pb、Zn和Ni这7种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极低。大部分区域土壤Cd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污染风险较高。(3)沿黄城市带重金属元素有5种来源,其中母质源对重金属来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农业和工业复合源、交通运输源,农业源和工业源对重金属元素贡献小。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有较高等级的Cd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溯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斯青霉F-1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对枸杞木虱的毒力测定

生态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雷斯青霉是本课题组在罹病木虱虫体上分离获得的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研究提高雷斯青霉的生长性能对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产孢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成分及其浓度进行筛选与优化,并对枸杞木虱三龄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 40 g·L-1、酵母粉 1 g·L-1、K2HPO41 g·L-1、MgSO4·7H2O 1.5 g·L-1、KCl 0.5 g·L-1、Fe-SO4 0.01 g·L-1,产孢量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9.84倍.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对枸杞木虱三龄若虫在第7天的校正死亡率较同时间基础培养基增加了25.56%.综合产孢量与毒力结果,优化后培养基效果比基础培养基的效果更佳,为提高雷斯青霉防控枸杞木虱的防治效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雷斯青霉 培养基优化 毒力 枸杞木虱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imb、C∶Pimb、N∶Pimb)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人工林地土壤SOC、C∶P、N∶P高于梯田和川道地,而农耕用地(梯田和川道地)土壤TP含量则高于人工林地.(2)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为51.56~133.19,7.97~21.98,4.63~12.81 mg/kg.其中,土壤微生物量C、N、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微生物量C、N、P的比值及C∶Nimb、C∶Pimb、N∶Pimb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内稳性特征.(3)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熵具有显著影响,qMBC表现为梯田地>人工林地>川道地,而qMBN和qMB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通过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得出,微生物量C∶P(R2=0.75,p<0.01)和C∶Pimb(R2=0.74,p<0.01)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综上所述,"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引起土壤C、P以及微生物量C、N、P含量的显著变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P元素的影响.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熵 生态化学计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大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豆科牧草,在我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优质种子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多。因此,提高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对我国紫花苜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挖掘调控种子产量与外形的相关基因,本研究中,利用从世界各地收集的220份紫花苜蓿种子材料,对其种子重量(Seed weight, SW)、种子面积(Seed area, SA)、种子周长(Seed perimeter, SP)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表型分析表明3个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96%(SW),8.31%(SA),4.43%(SP)。通过GWAS,共在7条染色体上发现20个与3个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单倍型分析证实了优异等位基因的数量与SW,SA和S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对这20个显著SNP上下游各20 kb范围内的基因进行搜索注释,最终筛选到4个与种子产量和大小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优化紫花苜蓿种子大小,提高种子产量的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标记与候选基因。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种子大小 种子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宁南黄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常规育种实质是对杂种F1性状杂种优势连续多代选择和保持的过程,探究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品种(系)间抗倒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明确与小麦抗倒伏性状显著相关的农艺性状指标,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及其后代筛选与保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4份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品种(系)为亲本,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45个杂交组合,分析亲本及其杂交种F1株高、秆型指数等13个抗倒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品种(系)间抗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杂种F1代抗倒伏相关性状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NZ42、M6445和M8887主茎抗推力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分别为11.68、8.00和10.67,且其他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表现较为优异.主茎抗推力强优势组合有M6445*M8887、M6445*MJ48、NZ42*N2038、NZ42*M7723、NZ42*NZ39、H3015*宁春50号.与此同时,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第一节间长和第二节重成显著正相关,与第二节间长和第四节间长成极显著正相关.其次,主茎抗推力与主茎鲜重、茎粗、弯曲力矩和秆型指数成极显著正相关,与第四节间长成显著负相关,与第二节重和第二节间充实度相关性不显著.[结论]NZ42、M6445和M8887为本研究的优良亲本,且NZ42*NZ39、M6445*MJ48、M6445*M8887为本研究抗倒伏育种的优良组合.同时,供试材料不同组合倒伏性状间存在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但超亲优势不突出,且杂交组合的抗倒伏能力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其中,受母本遗传背景影响更大.与此同时,第四节间长、弯曲力矩和秆型指数与株高和主茎抗推力相关性较高,可作为抗倒性育种后代选择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 春小麦 抗倒性 杂种优势 配合力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枸杞果皮蜡质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林业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摘时期枸杞果皮蜡质含量与成分差异,探究不同采摘时期气象因子与枸杞果皮蜡质积累的关系,为不同采摘时期适宜制干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杞 1号'和'宁杞 5号'3个采摘时期(老眼枝时期、七寸枝时期和秋果时期)的果实为材料,应用 GC-MS 技术对果皮蜡质含量、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利用JL-18空气温、湿、光照记录仪监测不同采摘时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果皮蜡质含量及其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2个枸杞品种在 3个采摘期的青果期、转色期和红果期果实蜡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红果期果实蜡质含量显著高于青果期和转色期,而青果期和转色期果实蜡质含量差异不显著.2)'宁杞 1号'的蜡质成分主要为二十六烷、二十八烷、1-碘代二十八烷、1-碘代三十烷、二十二醇和β-香树精,'宁杞5号'的蜡质成分主要为二十六烷、二十七烷、1-碘代二十八烷、1-碘代三十烷、二十二醇和 2-己基-1-癸醇.3)老眼枝时期,'宁杞 1号'和'宁杞 5号'果皮蜡质含量与光照强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P<0.05)和-0.838(P<0.01).'宁杞 1号'酯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2(P<0.05),'宁杞 5号'酸类和酯类与日均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28(P<0.05)和 0.739(P<0.05).'宁杞 1号'和'宁杞 5号'酮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强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17(P<0.01)和-0.649(P<0.05);烷烃类与日均湿度和夜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P<0.01)和 0.637(P<0.05);碘代烷烃类与夜均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P<0.01).七寸枝时期,'宁杞 1号'烷烃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779(P<0.05);碘代烷烃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4(P<0.05);酸类与日均湿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0(P<0.05).'宁杞5号'蜡质含量与夜均湿度和光照强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795(P<0.01)和 0.748(P<0.01);酮类和碘代烷烃类与日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1)和-0.749(P<0.05).秋果时期,'宁杞 1号'烷烃类和碘代烷烃类与夜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87(P<0.01)和 0.767(P<0.05).[结论]不同采摘时期的气象因子对宁夏枸杞果皮蜡质含量与成分产生不同影响,温度与碘代烷烃类、酮类和烷烃类积累有关,湿度与酯类、酸类和烷烃类积累有关,光照强度与酯类、醇类积累有关.

关键词: 宁夏枸杞 不同采摘时期 蜡质积累 蜡质组分 气象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枸杞果实性状和预处理对果实制干的影响

林业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品种(系)宁夏枸杞果实性状和预处理对果实制干的影响,为枸杞制干工艺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制干差异较大的不同品种(系)宁夏枸杞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果实加工性状、果皮及角质层结构、果皮蜡质微形态和不同预处理枸杞果实制干时间进行探究,明确不同品种(系)宁夏枸杞果实性状和预处理对果实制干的影响.[结果]1)不同品种(系)枸杞果实纵径、百粒质量、单果体积存在显著差异,'16-23-7-8'横径、纵径、百粒质量、单果体积均最高,'宁杞 1号'最低.2)随着果实发育,果皮和角质层厚度逐渐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宁杞 5号'果皮厚度最大,达 768.273 μm;'宁杞 1号'果皮厚度最小,为 445.100 μm.'14-402'角质层最厚,达 9.420 μm;'16-23-7-8'最低,为 7.528 μm.3)成熟期枸杞果实表皮被束状蜡质层覆盖,蜡质晶体呈无规则片状,片状蜡质层较厚,排列较紧密.4)不同品种(系)枸杞果实制干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由易到难依次为'宁杞 1号'、'Z44'、'16-23-7-8'、'14-402'、'宁杞 5号'.与对照相比,碱处理后,平均制干时间缩短 4.10 h;氯仿处理后,平均制干时间缩短 16.94 h.[结论]枸杞果皮结构通过影响水分运输进而影响枸杞果实制干过程;预处理可破坏枸杞表皮蜡质层缩短制干时间.本研究 5个枸杞品种(系)中,'宁杞 5号'不易制干,'宁杞1号'最易制干,在枸杞制干时,应用的预处理方式必须考虑品种间存在的组织和形态解剖学特征的差异.

关键词: 宁夏枸杞 果实性状 果皮结构 角质层 表皮蜡质 预处理 制干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供钾水平对宁南山区花椰菜产量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宁夏冷凉花椰菜生产中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冷凉主导花椰菜为试验材料,设置0(K0)、10(K10)、20(K20)、30(K30)、40 kg/667m2(K40)5个施钾水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供钾对露地花椰菜产量、钾素吸收分配利用及土壤根层钾素质量与平衡的影响。【结果】供钾显著增加花椰菜产量,增产率在5.32%~16.24%,供钾水平与花球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抛物曲线关系,最高产量为3 529.43 kg/667 m2,最佳供钾水平为24.28 kg/667 m2。在苗期和莲座期茎叶是花椰菜钾元素的累积中心,不同处理茎叶分配比例在49.67%~90.49%,进入成熟期花球是花椰菜钾元素的累积中心,不同处理花球累积分配比例在42.25%~53.73%,整株花椰菜钾素累积量苗期以K30处理最高,莲座期和成熟期均以K20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69.40%、79.38%。钾肥利用效率为21.77%~40.31%,以K20处理的钾肥利用率、贡献率及农学效率均最高,分别为45.28%,21.31%、38.670 kg/kg。供钾水平低于20 kg/667 m2时,土壤钾素平衡表现为亏缺,供钾水平超过30 kg/667 m2钾素盈余由负转正,再继续投入钾肥,钾素盈余。【结论】综合考虑花椰菜钾素吸收利用分配与产量和土壤钾素有效性与菜田钾素收支平衡等因素,建议宁夏南部山区花椰菜适宜的供钾水平为21.82~29.24 kg/667 m2

关键词: 花椰菜 宁夏南部山区 供钾水平 产量 钾肥利用率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