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黄姜人工种子技术探索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小黄姜人工种子的制作方法,以贵州地方品种六盘水小黄姜姜芽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丛生芽,以丛生芽作为小黄姜人工种子的包埋繁殖体即人工种胚,研究不同人工种皮基质、胚乳组成、络合时间、贮藏条件以及萌发基质等因素对小黄姜人工种子萌发与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皮基质为2.0%CaCl2+2.0%壳聚糖+4.0%海藻酸钠、胚乳成分为MS液体培养基+0.1 mg/L青霉素+0.1%苯甲酸钠+2.0%蔗糖+0.3%活性炭+4.0 mg/L 6-BA+1.0 mg/L NAA时,人工种子在无菌环境中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达到86.67%、83.33%。通过贮藏条件的研究,发现4℃条件下贮藏10 d后其萌发率及成苗率分别为63.33%、60.00%。此外,利用不同萌发基质对人工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播种于灭菌复合基质(营养土∶蛭石=2∶1)以及附加营养液(MS+0.1 mg/L 6-BA+0.1 mg/L NAA)时,人工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61.67%、58.33%,以丛生芽作为人工种胚的小黄姜人工种子制作技术具有生产应用前景。


杜仲EuDREB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课题组已构建的杜仲基因组数据库注释的信息基础上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杜仲转录本中克隆得到一个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CDS),将该基因命名为EuDREB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uDREB1基因的CDS序列全长为255 bp,共编码84个氨基酸,包含1个AP2结构域,且该结构域的第14位氨基酸为缬氨酸(V),符合DREB类转录因子的蛋白序列特征,推断EuDREB1基因属于该类转录因子基因。分析可知,转录因子EuDREB1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9.41 kD,理论等电点pI为5.66,含有磷酸化位点但不具有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中含有4个α-螺旋、1个β-折叠及6个无规卷曲;其三级结构以α螺旋及β折叠为主,符合AP2结构域的模型特征。本研究通过克隆EuDREB1基因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探明杜仲DREB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关键词: 杜仲 EREBP基因家族 EuERDB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大粒突变体bs3光合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 EMS)诱变处理贵州地方稻种来拢获得的大粒突变体bs3 (Big seed 3)为材料,对其扬花期剑叶的光合特性和成熟期产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s3植株除具有籽粒增大的特点外,其株高、有效穗粒数、粒长、千粒重也显著高于野生型;bs3在扬花期的剑叶类胡萝卜素含量(4.35 mg/g FW)和光合色素总量(6.89 mg/g FW)分别比野生型(类胡萝卜素含量为3.23 mg/g FW,光合色素总量为5.75 mg/g FW)提高了34.7%和20.5%;bs3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高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bs3的光合特性与野生型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黔引迷迭香主要酚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4种黔引迷迭香的多酚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3种方法评价多酚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4种材料均富含类黄酮、酚酸和二萜酚等多酚类化合物,总酚含量介于4 345.5~5 673.0 mg/100 g。其中槲皮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绿原酸和鼠尾草酸是迷迭香最主要的酚类物质。黔引迷迭香4号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利用DPPH、ABTS和FRAP等3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依次为184.4、290.0、155.6μmol/g。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酚与总抗氧化活性能力显著相关,迷迭香酸对总抗氧化活性能力贡献最大,其次为鼠尾草酸、槲皮素和水杨酸。本研究对于了解黔引迷迭香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乳酸菌发酵对苦荞芽苗饮料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较优的乳酸菌发酵菌种,向苦荞芽苗饮料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比较发酵过程中饮料感官评分、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总酸、总蛋白、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能够较好地在苦荞芽苗饮料中生长,植物乳杆菌的发酵活性较其他2种乳酸菌高,且植物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得到的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不同乳酸菌发酵造成饮料液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下降,发酵48h后总糖含量最多下降了24.8%,还原糖含量最多下降了34.2%。植物乳杆菌在发酵48h产酸量最多,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最弱。饮料液中的蛋白质被乳酸菌作为氮源利用,发酵48h后其总蛋白含量最多降低了58.6%。乳酸发酵对芦丁基本没有影响,但会造成槲皮素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少量分解。


基于热带玉米种质的高效诱导自交系筛选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以热带玉米群体苏湾1号、苏兰3号和QR273/LCH645的F2后代为受体亲本,4份具有不同来源的诱导系作父本,组配规模为20个果穗/组合的杂交后代。根据子粒的胚和胚乳显色差异鉴定出单倍体子粒,评估不同诱导系和母本群体的诱导率。结果表明,苏湾1号呈现出较其改良材料低的诱导率,随着温带血缘的增加,诱导率逐渐增加。针对相同受体材料,不同诱导系的诱导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诱导系1619表现出最高的诱导率(6.28±0.20~7.94±0.85),诱导系1613表现出最低的诱导率(1.93±0.19~3.68±0.05),诱导系1619在诱导热带种质产生单倍体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平塘县农业水足迹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 2018 CSCD
摘要:平塘县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农业生产使得水资源匮乏日益加剧,因此,该地区急需明晰农业水资源利用关键影响因素,以达到构建低水耗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利用水足迹核算模型,定量测算2001-2015年平塘县农业用水状况,在经典IPAT环境压力等式基础上,从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膳食结构、气候6个方面,构建水足迹STIRPAT扩展模型,剖析平塘县农业水足迹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平塘县农业水足迹从2001年6. 02×108m3增加到2015年8. 60×108m3,增加了42. 86%,绿水、蓝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技术改进、作物新品种推广等,灰水水足迹快速增长主要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平塘县农业水足迹驱动因子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膳食结构>降水量>人口>经济>技术>城镇化,上述驱动因子每变化1%,分别导致农业水足迹总量变化-0. 1071%、0. 09393%、0. 0684%、0. 0585%、0. 0581%、0. 0453%。平塘县属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由于特殊"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调蓄功能极弱,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导致灰水对农业用水增长率的贡献率较大,而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在一定程度节省农业用水。
关键词: 农业水足迹 驱动力 STIRPAT扩展模型 喀斯特峰丛洼地


闭锁繁殖藏猪群体不同世代间胴体和肉质性能的比较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闭锁繁殖群体中藏猪的胴体和肉质性能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化。对一个闭锁繁殖藏猪群内的第1世代和第4,5世代的藏猪进行屠宰并对胴体性能和肉质性能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第1世代藏猪与第4,5世代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对3个世代的肉质性能测定发现,第1世代和4,5世代pH值和L值没有显著差异(P> 0. 05),而第1世代藏猪具有较好的熟肉率(P <0. 05),第4,5世代藏猪具有更好的嫩度和韧性(P <0. 0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肉质性能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存在差异。在对3个世代藏猪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测定发现,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构在第1世代和第4,5世代间也存在差异。结果说明,闭锁繁殖到第4代时,藏猪的胴体性能没有发生改变而肉质性能部分发生改变。总体结果表明,经历了长期的放牧饲养后,藏猪已经适应了这种闭锁繁殖的粗放饲养模式,群体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